海科館「波口鱟頭鱝」疑傷口感染亡 動團怒揭4大缺失
針對「波波」死亡案件,臺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指出,館方觸犯4大缺失包括「畸形水缸設計」、「未搞清波口鱟頭鱝食性」、「野放計劃出爾反爾」、「連帶影響其它生物」。(圖/臺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位於基隆的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再次爆出飼養管理爭議,繼先前飼養的二級保育類「龍王鯛」悄然無聲「消失」後,近日又傳出被館方視爲「鎮館之寶」的「波波-波口鱟頭鱝」,於9月7日疑因傷口感染不治而亡,且兩起事件館方皆未主動公開說明,對此動團要求其主管機關教育部及海委會應嚴格徹查,並檢討海科館飼養保育及大型魚類的專業及條件,以確保未來不再發生類似事件。
臺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指出,「波口鱟頭鱝」爲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爲紅色名錄「極危」的物種,但目前尚未列入我國的保育類物種,而基隆海科館於2022年3月透過中間商向漁民購入後並將其命名爲「波波」,其憨厚特殊的外觀被館方視爲吸晴的鎮館之寶,然而2024年外界發現「波波」的體長約200公分接近缸體極限,館方也規畫野放,但隨後又改口稱無野放必要,最終發生波波死亡案件。
臺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指出,館方觸犯4大缺失包括「畸形水缸設計」、「未搞清波口鱟頭鱝食性」、「野放計劃出爾反爾」、「連帶影響其它生物」,外國飼養鱟頭鱝的展缸水體都達1,500公噸以上的水體,而海科館僅150公噸,且底部也完全未鋪設供其潛伏遮蔽休息的軟沙。
臺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補充,波口鱟頭鱝主要食物爲生餌,且以甲殼類(如波士頓龍蝦、大型蟹類)爲主,約佔70%,但海科館餵食卻以魚類生餌爲主,甲殼類僅10%且還是白蝦,明顯與鱟頭鱝在自然界的飲食習慣及營養需求不符,此外,海科館規畫今年6至10進行放流,但至8月卻稱無立即野放之必要,對野放計劃的執行相當草率。
臺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呼籲,館方應公開波口鱟頭鱝、龍王鯛完整死因及證明,並說明野放計劃變動原因,此外需立即改善現有館內𫚉魚飼養環境,提出館內飼養管理、環境豐富化、營養照護之專業能力改善計劃,承諾未來不再引進大型魚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