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大與水試所海洋基因體解碼計畫 意外發現文蛤新物種

海大與水試所啓動海洋基因體解碼計劃。圖/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提供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與農業部水產試驗所今天宣佈啓動「臺灣海洋基因體解碼計劃」,希望在2030年前完成100種臺灣海洋生物基因體圖譜,這項計劃幫助漁業管理和生物多樣性保育。令人振奮的是,研究團隊透過基因解碼,發現臺灣沿海尚未記錄的新物種,暫名「寶島文蛤」,未來將正式命名並發表。

海大表示,這項計劃主要工作,鎖定代表性海洋生物深入研究,建立先進的基因定序平臺,並推動基因資訊分析技術,並且促進國內外跨領域合作,培育基因資料分析與整合的人才。

臺灣海洋基因體中心湯森林執行長說,首階段預計在3年內完成30種代表性物種的全基因體定序,具文化意涵的飛魚、經濟價值高的康氏馬加鰆(土魠)、能吸收二氧化碳的微藻、應用潛力大的海洋酵母,以及具生態指標意義的環境細菌等,系統性建構臺灣海洋基因體基礎資料,爲未來的研究、產業應用與政府決策提供重要科學依據。

臺灣海洋基因體中心何攖寧副教授表示,寶島文蛤的新發現,爲海大臺灣海洋基因體中心研究團隊運用先進的第三代定序平臺與Hi-C技術,完成文蛤屬(Meretrix spp.)貝類全基因體定序的意外驚喜。

基因分析顯示,新發現的寶島文蛤表現出更多免疫功能相關基因,顯示其具備較高的抗病潛力,未來可望成爲水產養殖的新品種。透過基因資訊輔助,也有機會培育出高抗病潛力、快速成長與高環境適應力的新品系,爲氣候變遷下的水產養殖提供永續解方。

海大許泰文校長表示,感謝農業部及水產試驗所長年支援,促成本計劃順利整合政府與學界的研究資源。農業部水試所張錦宜所長指出,本計劃有助於強化我國海洋科技自主能力。

「臺灣海洋基因體中心」於2023年設立,由海大特聘教授蔣國平推動、中央研究院研究員湯森林擔任執行長。該中心在國科會中程綱要計劃支持下,整合國內海洋與生技資源,建構全臺完整的海洋基因體資料平臺與定序技術基地。

臺灣海洋基因體中心湯森林執行長介紹未來定序的物種方向。圖/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提供

由農業部水試所所長張錦宜(左)與海大許泰文校長(右)簽約。圖/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提供

寶島文蛤基因體圖譜。圖/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提供

海大團隊透過基因解碼發現的新物種寶島文蛤。圖/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提供

島文蛤與韓國文蛤及臺灣文蛤的外型比較。圖/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提供

臺灣海洋基因體中心何攖寧副教授說明新物種寶島文蛤。圖/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提供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