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大攜手水試所基因解碼 意外發現新物種文蛤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日前進行臺灣周邊文蛤屬貝類基因定序的過程中,意外發現了全新的物種,暫時命名「寶島文蛤」。(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提供/張志康基隆傳真)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與農業部水產試驗所啓動「臺灣海洋基因體解碼計劃」,過程中竟意外發現臺灣沿海尚未記錄的新物種,暫名「寶島文蛤」,未來將正式命名並發表。海大表示,新發現的寶島文蛤表現出更多免疫功能相關基因,顯示其具備較高的抗病潛力,未來可望成爲水產養殖的新品種。

海大表示,這次的計劃是呼應聯合國「海洋科學十年」(2021–2030)倡議及永續發展目標(SDGs)第14項「保育與永續利用海洋資源」。第一階段預計在3年內完成30種代表性物種的全基因體定序。

30個物種包括了具文化意涵的飛魚、經濟價值高的康氏馬加鰆(土魠)、能吸收二氧化碳的微藻、應用潛力大的海洋酵母,以及具生態指標意義的環境細菌等,系統性地建構臺灣海洋基因體基礎資料,爲未來的研究、產業應用與政府決策提供重要科學依據。

海大新發現的寶島文蛤,外形與鄰近的臺灣文蛤與韓國文蛤都很相近,但卻是不同的物種。(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提供/張志康基隆傳真)

海大臺灣海洋基因體中心研究團隊運用先進的第三代定序平臺與Hi-C技術,完成文蛤屬(Meretrix spp.)貝類全基因體定序過程中,意外地發現了一個文蛤的全新物種,研究團隊初步暫且稱它「寶島文蛤」,後續將透過正式命名並發表。

研究團隊指出,新發現的寶島文蛤的基因分析顯示,新物種具有更多免疫功能相關基因,顯示其具備較高的抗病潛力,未來可望成爲臺灣水產養殖的新品種。後續透過透過基因資訊輔助,也有機會培育出高抗病潛力、快速成長與高環境適應力的新品系,爲氣候變遷下的水產養殖提供永續解方。

海大校長許泰文表示,感謝農業部及水產試驗所長年支援,促成本計劃順利整合政府與學界的研究資源,共同推動臺灣成爲亞洲領先的海洋基因體研究重鎮。農業部水試所張錦宜所長也指出,本計劃有助於強化我國海洋科技自主能力,並呼應「海洋國家」政策,爲海洋永續治理提供重要科學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