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海院攜手水試所 七股藻場打造固碳新生機

海委會管碧玲主任委員(左一)及國海院陳璋玲院長(左二)前往臺南七股藻場視察研究狀。(圖/國海院)

海洋委員會國家海洋研究院(國海院)與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水試所)合作,自112年起推動「大型藻類養殖與碳匯技術研究計劃」,以臺南七股陸域藻場爲核心試驗基地。國海院負責藻場建置、藻種篩選與量產技術,水試所則將量產的大型藻布放至離岸風場,並進行高值化產品開發與碳封存測試。海委會主委管碧玲日前赴七股訪視指出,研究計劃已採集52種本土藻類,其中約6分之1具產業潛力,值得持續推進。

七股藻場原爲九孔養殖場,試驗結束後閒置多年。自111年起,國海院將165平方公尺場域重新規劃,設置水槽與供氣系統,透過水溫、鹽度控制與曝氣設計,成功營造穩定環境,讓荒置空間重獲生機。管碧玲上週視導颱風後的復原情況,也期勉團隊同步強化防災設計與系統韌性,確保研究能持續推進。

國海院陳璋玲院長強調,藻類固碳效率遠高於陸地植物,並能提供棲地與食物來源,跨單位合作將有助科研成果加速落地。水試所曾振德主任秘書則表示,期待透過技術、政策與產業應用結合,建構成熟且具經濟可行性的藻類碳匯模式。

截至114年,研究團隊已建立保種與量產技術。綠藻因生長快,可用於飼料及食品開發;紅藻因碳含量高,被列爲碳封存重點。目前部分藻種已投入高值化應用試驗,並與中央研究院合作,在苗栗離岸風電場驗證碳匯效益。

明年起,國海院與水試所將參與中研院「大型海藻養殖暨深海碳封存技術與平臺開發」計劃,於臺灣東部建置800平方公尺藻場,推動藻種選殖與碳匯評估,期望穩定供應優勢藻種,並提升臺灣在藻類經濟及碳封存領域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