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資創投容錯“頂格破冰”:廣州50億母基金單項目容虧100%
《科創板日報》2月20日訊(記者 楊小小)響應2025國辦一號文,廣州來了。
在發佈大額創投基金上動作相對較少的廣州,在國資基金投資容錯機制探索上做出了大動作。近日,廣州開發區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局發佈《關於印發廣州開發區(黃埔區)科技創新創業投資母基金直接股權投資實施細則的通知》(以下簡稱《實施細則》)。
其中提出,建立直投資金風險容忍機制,在受託管理機構盡職盡責前提下,種子直投、天使直投單項目最高允許出現100%虧損。配套地,考覈週期設置爲直投資金投資整個生命週期。
可以看到,政策對政府投資基金及國資母基金的容虧率有持續放寬的趨勢。2024年下半年,成都高新區對各類投資基金明確了虧損容忍最高80%的尺度,這在當時就曾引起較高的市場關注。廣州開發區此次最高可達100%的容虧率,無疑是對政府及國資母基金容錯機制的一次頂格刷新。
首開先河:單項目最高容虧率100%
有關廣州開發區(黃埔區)科技創新創業投資母基金的《管理辦法》,在2024年6月末就已經發布。該《管理辦法》顯示,廣州開發區科創母基金是由管委會、區政府出資設立的,不以盈利爲目的的政策性母基金,基金總規模50億元。
直至日前,有關該基金的直接股權投資《實施細則》發佈。其中提出,廣州開發區科創母基金新增投入部分不超過30%用於直投資金,包括種子直投、天使直投、產業直投,種子和天使直投金額合計不超過直投資金規模的30%。同時,直投資金不得投資房地產、落後產能、高環境風險等類型項目。
在投資年限上,《實施細則》也做了明確:對於種子直投項目,單個項目原則上投資年限不超過10年;天使直投項目則是不超過8年;產業直投項目則不超過6年。可以看出,廣州開發區科創母基金的總體年限設置在向“耐心資本”靠攏。
而最受關注的,無疑是《實施細則》在風險容忍機制方面的安排。根據《實施細則》第三十二條,在受託管理機構盡職盡責前提下,按照投資階段,允許種子直投、天使直投、產業直投分別出現最高不超過各類別投資總額50%、40%、30%的虧損,種子直投、天使直投單項目最高允許出現100%虧損,按照直投資金投資整個生命週期進行考覈。
而對於“盡職盡責”這一容錯邊界的具體定義,廣州開發區科創母基金早在《管理辦法》中就已做出了明確:對已履行規定程序作出投資決策、進行基金投資且勤勉盡責未謀取私利的,如因不可抗力、政策變動、行業風險或發生市場(經營)風險等客觀因素造成投資損失的,不追究受託管理機構及相關人員的責任,不作負面評價。
《科創板日報》記者統計梳理各地政策發現,儘管廣州開發區科創母基金此次提出的100%容虧率,仍有項目直投、種子輪以及天使輪等一系列前置的限制性條件,但這一滿格比例,仍然是截至目前國內首開先河的存在。
容錯機制探索的未竟之問
當前,政府投資基金及國資母基金已成爲推動國內科技和產業發展的重要工具,而爲了解決此前這兩類基金“不敢投”的問題,革新考覈機制、放寬容錯成爲了政策組合拳中備受關注的關鍵一環。一地方國資人士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就日常感知而言,對政府投資基金和國資母基金在容錯方面的放寬,已經是一種普遍現象。”
《科創板日報》記者梳理亦發現,2024年以來,從中央到地方,有關創業投資的政策都提及了對容錯機制的探索。
中央層面,今年1月發佈的國辦一號文提出:建立健全容錯機制。遵循基金投資運作規律,容忍正常投資風險,優化全鏈條、全生命週期考覈評價體系,不簡單以單個項目或單一年度盈虧作爲考覈依據。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鼓勵建立以盡職合規責任豁免爲核心的容錯機制,完善免責認定標準和流程。
更早前,在2024年6月發佈的國辦“創投17條”中,國資的容錯和免責機制也被重點提及,該文件分別從國資當LP和GP的角度明確指出:“優化政府出資的創業投資基金管理,改革完善基金考覈、容錯免責機制,健全績效評價制度”,“健全符合創業投資行業特點和發展規律的國資創業投資管理體制和盡職合規責任豁免機制,探索對國資創業投資機構按照整個基金生命週期進行考覈”。
地方層面,2024年8月,《廣東省科技創新條例》正式發佈,其中提到,對國有天使投資基金、創業投資基金的投資期和退出期設置不同考覈指標,不以國有資本保值增值作爲主要考覈指標。彼時,深創投密集對被投項目發起回購訴訟一事的餘波尚未全然散盡,因此廣東此番對國資容錯機制“鬆綁”的表態,當時在廣東創投圈引發了不小的討論熱度。
上海方面,2024年末,上海市國資委聯合市委金融辦共同印發《市國資委監管企業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考覈評價及盡職免責試行辦法》,明確不以單一項目虧損或未達標作爲基金或基金管理人負面評價的依據,強調應結合基金全生命週期及關鍵節點目標對基金進行整體評價,合理容忍正常投資風險。據悉,這是全國首個省級層面的國資基金考覈評價及盡職免責制度文件。
不過,在政策持續擴大對政府投資基金及國資母基金的容錯機制探索的同時,如何真正讓其落到實處,成爲了各市場參與主體最關切的追問。上述國資人士就在採訪中坦言,“政策上確實有放寬,但到目前爲止,在實務操作中,國資受審計和巡查還是非常嚴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