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馬英九與陸生 誰的發言纔是禁忌?(蔡炫)
兩岸言論尺度比一比,對比馬英九在大陸喊中華民國沒事,陸生在臺灣喊中國臺北有事,到底誰的發言纔是禁忌?(資料照)
前總統馬英九去年邀請陸生訪臺風波未平,陸生恭喜臺灣12強棒球奪冠一句「中國臺北隊」引發爭議,內政部移民署現在函請主辦單位馬英九基金會陳述意見,馬英九日前親自出席並喊「希望賴清德總統高擡貴手」。內政部長劉世芳卻嗆不可知法犯法。對比馬英九在大陸喊中華民國沒事,陸生在臺灣喊中國臺北有事,到底誰的發言纔是禁忌?
馬英九在大陸多次公開提及「中華民國」相安無事,而來臺交流陸生則因「中國臺北」惹禍上身,這兩種言論引發不同反應,主要在於賴政府仍然受制意識形態,朝向「兩岸關係就是沒有關係」的方向邁進。如今,民進黨政府大張旗鼓力拼愛臺言行,包含恢復軍法審判防止共諜、要求公務員具結沒有「中國身分」證明、禁絕大陸高校「國防七子」交流,再到查處藝人轉貼央視「臺灣必歸」字眼,不難看出要再進行官方談話已是緣木求魚,如此壓制兩岸交流,難怪馬前總統急着喊出要賴總統高擡貴手。
知法犯法還是實際惡意?
根據《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大陸人士來臺需簽署切結書,承諾不發表與活動無關的政治性宣傳,避免使用可能矮化臺灣的行爲或用語,違者將被立即停止接續行程。然而,對於何種言論構成「矮化」,條例並未明確定義。例如,「中國臺北」在國際體育賽事中常被使用,但在臺灣內部,這一稱呼被視爲對主權的矮化。因此,主管機關在執法時,應審慎評估言論的動機與背景,避免過度解讀。
然而,此一言論引發民進黨政府的強烈反彈,認爲矮化臺灣主權,進而考量禁止馬英九基金會再邀陸生來臺。馬英九基金會執行長蕭旭岑爆料,陸委會、國安會、移民署等聯席會議,將對「大陸女學生說中國臺北」事件祭出處分,到下一次選舉前,兩岸的民間交流將被迫中斷。事實上,與其要說馬前總統知法犯法,但不如看兩岸之間的用語差異,陸生祝賀背後難道真有實際惡意?
意識形態的自卑國格?
民進黨政府對於陸生說詞認定爲主權矮化,相較大陸對馬英九過去在訪問期間多次提及「中華民國」一詞,似乎並未表現敏感焦慮。這種反差,凸顯政府在意識形態上的自信缺乏。前總統蔡英文曾表示,「沒有人需要爲他的認同而道歉」。然而,面對外界對臺灣國號的稱謂時,執政當局的動輒得咎,似乎與此理念相互違背。這種需要借重他人論述來建立自我主體,恐怕源於對自身國格的某種弱化,纔會輕易陷入對方的話語陷阱,進而削弱自身立場。
臺灣解嚴過後的右派民粹風氣盛行,助長民進黨政府連續三屆執政下,在民防、兵役、軍購等政策汲汲營營,加上所謂民主同盟不斷鼓吹「以小搏大」的不對稱作戰,迫使反共清洗的意識形態揮之不去。如今,陸生宋思瑤事件秋後算帳,隨着當今兩岸緊張氛圍,政治民粹可說鋪天蓋地,民進黨此次鎖定陸生言行約談,顯然是要殺雞儆猴,也凸顯出國家機器背後的自卑國格。
大陸統戰逼出軍法審判?
賴政府以應對大陸統戰爲由而提出恢復軍法審判制度,此舉不僅可能傷害法治精神,恐將走向「軍事戒嚴」。過去臺灣已走過威權統治,現行司法制度已能應對軍人犯罪,重啓軍法審判恐怕只能製造寒蟬效應,反而削弱民主自由,「防止統戰」無疑變成政府箝制軍人與社會輿論的藉口手段。
大陸對臺灣的統戰威脅無可否認,但是恢復軍審制度卻是錯誤選擇,陸生宋思瑤以「中國臺北」稱呼臺灣隊若視爲統戰言論的一環,理應透過公共輿論與外交方式加以迴應,而非擴大政府的軍事權力。若將「防止統戰」無限上綱,一旦因爲「政治不正確」而遭受調查,甚至送到軍事法庭審判,這與當年的白色恐怖有何不同?軍法審判曾是威權時代打壓異己的國家工具,曾讓軍人活在恐懼之中,不敢對於國防政策提出批評,甚至被迫服從高層決策,無法維護真正的國家利益。軍審制度的全面復辟,將成爲扼殺軍人自由與權利的利刃,形成另類戒嚴模式,難道真是大陸統戰逼出恢復軍法審判?
此次「中國臺北」事件,反映出民進黨政府在兩岸關係上的矛盾心態。一方面,馬英九在大陸提及「中華民國」未受阻礙,另一方面,陸生一句「中國臺北」卻引來政治風暴。這種雙重標準,實則來自政府意識形態掛帥,對於國家認同的自卑焦慮,甚至不惜動用國家機器壓製異議言論。
賴政府爲防範大陸統戰,逐步擴權至軍法審判,這不僅可能違反民主原則,更與臺灣曾經走過的威權歷史形成呼應。臺灣應以自由、法治與自信面對兩岸關係,而非因短期政治考量陷入民粹與自我設限。真正的國格來自內在穩定,而非外在強硬。防止統戰是必要作爲,但不能爲反制而走向戒嚴,民主臺灣應該以自由法治應對境外的勢力,而非一味讓政府擴權,最終犧牲了我們引以爲傲的民主價值。
(作者爲臺灣國際戰略學會副研究員,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中天新聞網同步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