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陸配獵巫除籍陷入政治清洗(蔡炫)
國民黨團舉行「陸配人權 不是鬥爭工具! 」記者會,副書記長翁曉玲(左起)、許宇甄、陳玉珍出席。(國民黨團提供/陳薏雲臺北傳真)
賴政府一紙移民署的限期公文,掀起在臺14萬名陸配及二代陷入身分存亡的全面恐慌,民進黨政府祭出「補交喪失原籍證明」政策,針對特定羣體的大規模清洗,不僅將當事人推入制度死角,更暴露出臺灣民主的虛僞與選擇正義,也讓陸配獵巫除籍陷入「政治清洗」。
內政部長劉世芳早就大張旗鼓調查國人是否持有中國身分證,而將觸角從國人延伸至陸籍,看似一場行政更新,披着法治外衣遂行政治鬥爭,儼然已是民進黨政府冷血計算下的權力延伸。賴政府規劃一系列的遷怒政策,企圖從除籍到除權進行全面打壓,當假法治之名,進行政治清洗之實;虛僞民主政治,陷入排他對立;斷裂歷史記憶,還想重塑其合法性。顯然,這場政治清洗已經淪爲民主悲歌。
根據《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9-1條,申請歸化需附上放棄大陸戶籍的證明,這項規定2004年就已存在,至今奉行已有二十年,爲何民進黨政府要突然大規模啓動這項「補件行動」?尤其,清查對象與方式以及時間點都令人費解,從「戶籍管理」到「身分懲罰」,恐怕纔是預謀除籍的背後主因。
此次被清查的對象,是大批在臺落地生根、撫養子女、納稅投票的臺灣同胞,早就歸化的陸籍配偶,相關身分經歷當年政府的審查覈準,如今卻要回頭自證清白,否則一律「立即除戶」,儼然已是一種行政暴力,一種以制度爲刀的精準打擊。所謂「依法行政」背後,難掩早已算計的政治操弄,清查戶籍是對選舉版圖的再造重塑,纔會鎖定異己選票進行系統剝奪。
賴政府掀起針對陸配這場「補證風波」,駭人之處在於它如何赤裸裸地揭示對民主價值的背叛。臺灣向來以人權立國的價值自豪,但這場政策卻凸顯出「選擇性失憶」。當陸配合法居留並持有身分證,卻能因爲行政公文慘遭撤銷戶籍,進而失去選舉罷免與社福權利,這就不是民主,而是排他政治下的「公民切割」。
這種「除權治理」便是極權國家中對異己的標記消除,當權者若能如此輕易剝奪人民的基本權利,民主政治將被當作一種要求服從的國家機器,一旦你的過去身分成爲現在政府認定的「境外敵對勢力」,就可能與民進黨的意識形態產生潛在對立,也就不符公民資格,政府就會毫不客氣以驅離制度掃出戶籍。陸配身分被迫視爲「制度風險」來統一管理,而這作法也加劇了社會對立與族羣撕裂,來自對岸且早已歸化的臺灣人被看待成「未完成的敵人」。這樣的政治心理不是民主,是鬥爭;不是治理,是恐嚇。
在30年前就已歸化成爲臺灣公民,同時持有身分證並已履行權利義務,如今因爲「當時未繳一份文件」就被除籍,這樣的國家究竟是誰的國家? 根據移民署與陸委會表示,當事人必須回原戶籍地開出「喪失原籍」證明,還需經公證,纔算補件完成。這批民國93年以前的陸配,多數已與中國斷了聯繫,將面臨到原戶口地早已遷並或消失,根本無法取得任何證明的困境。如今,政府要求陸配「三個月內」必須補齊,根本是逼他們陷入一段已無從查證的「歷史泥淖」。
這已無關國家安全問題,而是本質上的政治惡意,設下一個艱困無比的證明條件,再由「逾期未補」進行大規模除戶,這種制度設計的邏輯不是治理,說穿就是陷阱,是國家機器對原生陸配的集體凌虐。更悲哀的是,這些人不是非法移民、不是潛藏人口,而是正正當當經由政府程序取得國籍、繳稅納保、參與社會的「臺灣人」。他們的孩子已是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如今卻要面對「父母可能不是臺灣人」的不安與羞辱。這不是落實法治,是摧毀信任;不是補完制度,而是民主倒退。
民進黨政府強推這場政治清洗,不僅只是行政失當,更是道德崩壞。臺灣若要成爲真正民主的自由國家,就必須學會尊重過去、包容差異、信守承諾,而非動輒利用制度將非我族類「除名出局」。身爲民主國家的一份子,我們不能冷眼旁觀。今天是陸配,明天可能是你我。面對政府的制度暴力,即便政治無情,臺灣社會要有良知。
當一個政權開始選擇性清除某些「不順眼的國民」,那麼它的民主就不再有普世價值,而只剩下排他與操控。民進黨應立刻撤回行政命令,公開說明政策背後的真正動機,並提出一個尊重人權、承認歷史與兼顧現實的補正機制。否則,這場14萬人的除籍行動,將成爲民進黨治理史上的恥辱印記,也會在國際舞臺上重創臺灣人權形象。
(作者爲臺灣國際戰略學會副研究員,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中天新聞網同步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