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脫臺者」與他們的產地(蔡炫)

民進黨政府大張旗鼓調查國人是否持有中國身分證引發各界關注,內政部長劉世芳日前表示,已有40多人正在接受調查,並已陸續傳出遭到註銷戶籍,並由戶政事務所通知相關單位撤銷護照及健保資格。(圖/本報系資料照)

民進黨政府大張旗鼓調查國人是否持有中國身分證引發各界關注,內政部長劉世芳日前表示,已有40多人正在接受調查,並已陸續傳出遭到註銷戶籍,並由戶政事務所通知相關單位撤銷護照及健保資格。然而,賴政府積極查覈是否具有「雙重身分」的平民百姓,緊接恐將槍口對準活躍對岸的在臺知名人士,一旦發現具有中國身分證,恐讓他們變成名副其實的「半脫臺者」。

「半脫臺者」是指並未取得中國大陸戶籍,也未完全放棄中華民國國籍。中華民國國民可以自主申請喪失國籍,喪失國籍也會連帶喪失戶籍,但要政府主動註銷人民國籍,恐怕會有難度。臺灣法規並無提及「註銷國籍」,僅有「註銷戶籍」一事,必須符合「領用中國護照」以及「大陸設有戶籍」兩個要件,卻也淪爲政治操作的手段之一。如今,民進黨政府開始遂行「脫臺者」政策,鎖定具有對岸護照與戶籍者,一旦除籍的行政手段缺乏制度配套,恐讓威權再度復辟。

廢籍合理但名單來源?

內政部針對近期陸配不當言論進行查覈,引發社會對於政府行動正當性的質疑,讓人聯想過去白色恐怖時期,進行所謂黨國機器運作模式,而由當局決定查覈對象。如今,內政部的調查對象由誰決定?在民主國家理應公開透明,政府對於任何約談或調查應有程序正義,才能避免侵犯人權。內政部查覈不法且廢除戶籍絕對合理,但是名單來源恐怕耐人尋味。

內政部是以自行調查還是舉報調查?差別在於是由政府主動進行,還是依賴民間舉報,這將會有爭議疑慮。當親政府立場的網路意見領袖,積極參與揭露所謂的「半脫臺者」,而與政府部門形成一種搭配模式,可能導致社會對立加劇,某種程度也會產生自由心證,鎖定特定人士舉報陷入公器私用。

具備陸籍卻依法服役?

另外,陸委會表示爲防止轉換身分,即便具備陸籍也需服兵役,卻與比照廢除戶籍形成雙重標準!針對部分臺灣男性在取得中國大陸戶籍後,仍被要求在臺履行兵役義務,陸委會解釋爲防止役男透過轉換身分來逃避兵役。然而,這種做法引發公平性的質疑,既然政府已認定這些人喪失臺灣戶籍,爲何仍要求他們履行兵役義務?這種「權利義務不對等」的情況,具備陸籍將被廢除戶籍,卻又只剩義務而喪失權利,恐讓依法服役有所偏頗。

根據大陸兵役制度規定而言,符合戶籍身分就會視爲公民,每年12月31日以前年滿18歲的男性公民,應當被徵集服現役。當年未被徵集的,在22歲前仍可以被徵集服現役,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的徵集年齡可以放寬至24歲。更進一步來看,當一個人被廢除臺灣戶籍後,還要承擔臺灣公民義務,同樣符合大陸服役資格,難道沒有身分疑慮?毫不擔心機敏資料外泄?政府在處理此類案件時,應秉持權利與義務對等的原則,避免讓國防安全掛一漏萬。

誰逼出了脫臺者?

就當賴政府爲了廢除戶籍與清查陸籍,動用國家機器祭出各種行政手段,回想大陸2018年的「惠臺31項政策」,針對教育、就業、醫療、金融以及影視等多個領域,旨在吸引臺灣人才以及臺商企業前往發展。這些優惠措施對於當時在臺灣面臨經營轉型,無論個人還是企業,無疑產生極大的吸引力。相較之下,當年蔡政府不去提高自我競爭能力,把前往大陸發展都看成了「半脫臺者」?等到賴政府第三屆執政後,更將其逼爲「脫臺者」嗎?

賴政府2025年提出被稱爲「引戰17條政策」,計劃恢復對現役軍人涉及叛亂、利敵、泄密、廢弛職務及抗命等軍事犯罪的軍事審判,此舉不過只是對於內部異議的強硬迴應,間接加劇社會的緊張對立,既不能夠吸引大陸人士前來,恐在無形之中導致更多人選擇離開臺灣,凸顯只有推力而無拉力的兩岸政策。

孟德斯鳩在《法意》中所言:「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政府應在調查具有陸籍身分謹守程序正義,避免傷害人權。其次,政府在廢籍議題上表現出雙重標準,不該揚言註銷戶籍,卻又要求具有陸籍依法服役。最後,民進黨政府對「半脫臺者」的政治手段,除了擔憂統戰背後的國安危機,某種程度也是對於人才外移的自信不足。古語有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若賴政府無法以正向政策吸引鮭魚返鄉,恐在尚未出現國家安全與軍武危機之前,就先加速社會撕裂與人才外流,而讓遊走兩岸之間的「脫臺者」傾巢而出。

(作者爲臺灣國際戰略學會副研究員,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中天新聞網同步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