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造飛彈第一章:雄風1型反艦飛彈
以色列的「加百列天使」飛彈,這是以色列自制飛彈的開端,也是中華民國的起點。工研院、中科院以天使飛彈爲藍本,研製出雄風1型飛彈。(圖/wiki)
3月初,IDF經國號戰機攜帶空射雄風3型的照片在網上流傳,令許多關心臺海防衛的朋友感到相當振奮。3馬赫的高速性能,加上戰機的本身初速,將使雄3飛彈有更長的打擊距離,爲臺海防衛作戰帶來相當大的幫助。
「雄風」反艦飛彈系列,是中科院最成功的飛彈研發項目,也是最早的專案計劃,從1980年代初期的雄風1型,到90年代的雄風2型,以及2000年後服役的雄風3型,可以說是臺灣自主研製武器的縮影。
圖爲雄三飛彈發射畫面。(軍聞社)
冷戰時期,臺灣海峽不時發生軍事衝突,其中也發生過好幾場海上戰鬥。其中最慘烈的是1965年「八六海戰」,海軍章江、劍門軍艦被共軍魚雷快艇擊沉,死傷100多人,更有不少艦員被俘。
2年後(1967年)更大的威脅已悄然而至。第三次以阿戰爭,埃及海軍排水量僅65噸的183R型「蚊式」飛彈快艇,發射SS-N-2冥河飛彈,擊沉以色列海軍排水量1600噸「艾拉特號」驅逐艦,令海軍高層大爲震撼,因爲中共已取得蘇聯SS-N-2的技術,即將仿造出稱爲「上游1號」的同類型飛彈,使得海軍也試圖研發同類型武器,由於此時臺灣的軍工研發資歷尚淺,尋求國際指導是較穩妥的辦法,選來選去,選到了處境與臺灣類似的以色列。
以色列吃了冥河飛彈大虧後,立即潛心研發飛彈快艇與反艦飛彈,其成果就是「毒蜂快艇」與「加百列天使飛彈」。1973年贖罪日戰爭期間,毒蜂快艇利用加百列飛彈重挫埃及海軍,達成完美復仇。中華民國很快就與以色列接洽,希望購得快艇與飛彈,同時也希望獲得技術授權。
在經過約5年的研發後,1979年,根據毒蜂快艇技術的國造版本下水,也就是海鷗飛彈快艇;與之搭配的反艦飛彈也在1980年完成,稱爲「雄蜂飛彈」,期望新的反艦飛彈如同銳利的螫針,對付來襲的敵艦。
不過,後來昆蟲學家表示,在蜜蜂的世界中,雄蜂沒有螫針,在巢穴裡也僅有配種的作用,實在不適合作爲武器名,因此改爲同音的「雄風」,就有「重振雄風」之意。
此時臺灣電子技術仍不發達,因此初期的雄風1飛彈並不可靠,曾發生在重要演習期間,飛彈就在參謀總長與海軍總司令面前失控的糗事,之後才知,雄風1型尾部的訊號接收器太靠近火箭引擎噴口,火焰高溫使得接收器失效;詢問以色列方面後更發現,原來加百列飛彈也有類似的問題,也爲此苦惱。之後在臺灣與以色列的研究人員改善了訊收器的位置,才提升了雄風1型的可靠程度。
雄風1型有着40公里的射程,以及150公斤的巨大彈頭,一枚就可癱瘓敵艦,成爲1980~1990期間,中華民國海軍最倚重的反艦飛彈,舉凡海鷗飛彈快艇、陽字級驅逐艦、山字級驅逐艦都可見到雄風1型的發射箱。甚至它也有岸基版本,安裝在海岸隱藏碉堡裡,做爲海上阻敵的防線。
不過,雄風1型爲半主動導引,飛彈發射後,發射單位必須持續指向目標,加上40公里的最大射程,己無法滿足新的戰場環境,於是雄風1型在2000年後就逐步退役。(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
江飛宇小檔案曾走訪過新加坡航展與珠海航展,雖熱愛軍事,但並不好戰,「武器是工業藝術品,最美好的武器,就是不使用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