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版魚叉 雄風2型飛彈
雄風二型反艦飛彈。(本報系資料照片)
1977年,美國魚叉飛彈服役,它有着100公里的射程,加上主動雷達導引帶來的射後不理性能,一舉成爲西方陣營最常見的反艦武器。然而,此時是中華民國國際處境的黑暗期,雖然政府年年向美國申購魚叉飛彈,但是美方的迴應總是「射程超過100公里的魚叉飛彈屬於攻擊型武器,不符合臺灣關係法」,駁回我方的申購請求。失望之餘,只有自行研製一途。
早在雄風1型初步量產之際,中科院就已經提出更長射程的反艦飛彈計劃,試圖利用美製BQM-34火蜂(Fire Bee)爲基礎加以改造,稱爲「中流計劃」,但是實際執行後發現,火蜂靶機的尺寸太大,不容易部署,而且早期的試射效果也不好,最終研發專案廢止。雖然如此,中流計劃也算是爲往後的雄風2型打下了經驗基礎。
這種射程超過100公里的次音速反艦飛彈,技術關鍵在小尺寸的渦輪噴射引擎,以及更進步尋標器;這部分的技術爭取過程相當曲折,在雄2研發階段,購買到以色列「梭烈4式」(Sorek 4)渦輪噴射引擎200具,但是在後續的量產時,可能是對岸的外交壓力,以色列拒絕再提供,使得中科院只能從手頭上有的這些引擎進行逆向仿製,經過多年的努力,終於具備自行生產的能力。
雄2飛彈的尋標段,採用雷達-紅外線的雙尋標模式,這種設計在當時並不多見,但是優點是極爲明顯的,使得雄2難以被電子干擾,精準度極高。早年的尋標器先是對外採購,之後國內的半導體電子產業成熟,雄2也就引進國內廠商提供的相關零件,此舉降低了成本,確保後續保修,也使國內廠商能夠分享軍事採購的利潤。
艦射型雄2飛彈於1992年正式服役,雖然雄2本身就150公里的射程,但是爲了軍方仍然積極研發由戰機搭載的空射型,1993年完成試射,一度有意投入量產,計劃在安裝在IDF戰機上。
然而,1998年美國表示,「爲補強臺灣防衛需要」,同意出售空射版魚叉反艦飛彈,裝備於美國出售臺灣的F-16戰機上,這使得雄2的空射型被取消;不久後,美國也同意出售艦射型魚叉飛彈,安裝在諾克斯巡防艦上。原本所謂的「魚叉飛彈是攻擊型武器」,在此時此刻又成了防衛型武器,美國這種政策改變,經常讓人啞然苦笑。
雄2最神秘的衍生型是「雄2E巡弋飛彈」,加裝了尺寸更大的渦輪扇引擎,彈體尺寸更爲巨大,因此射程與彈頭都有加強,目前雄2E仍屬高度機密,僅有幾張不清楚的試射照片。(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