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款鷹擊反艦飛彈曝光
反艦飛彈鷹擊-19。(中新社)
江飛宇小檔案曾走訪過新加坡航展與珠海航展,雖熱愛軍事,但並不好戰,「武器是工業藝術品,最美好的武器,就是不使用的模樣」
這次閱兵也出現許多種反艦打擊與陸攻的巡弋飛彈,它們不具備核打擊能力,屬於傳統武器,但也因爲如此,使得它們可以在戰爭與衝突中使用。
鷹擊17型(YJ-17)高超音速反艦飛彈:也是在九三閱兵種首次公開亮相,它的外型很特別,顯然採用兩級設計,第一級的推進器是傳統的固體燃料火箭,但是第二級的彈頭段,卻是「楔形」的低風阻設計,類似高超音速滑翔飛行器,還未在其他西方國家看過類似的武器,但是陸基的東風17型(DF-17)彈道飛彈就已經是類似的設計,加上兩者編號又相同,或許鷹擊17是東風17的海軍衍生型,只是鷹擊17的邊緣翼明顯比東風17更寬一點。
這種尖銳又流線的外型,可以使飛彈在最終階段仍然維持不錯的高速度,同時又具備一定的運動能力,推測終端速度可達5~6馬赫,可能針對大型水面艦艇,比如航空母艦這樣的目標。
包括西方與俄羅斯,在研發高超音速飛彈時,會特別研發進氣式衝壓引擎,以維持推力與加速能力。但是鷹擊17卻採用傳統固體火箭搭配高超音速飛行器,使得技術難度下降許多,性能卻又保持在前列水準。
鷹擊18C次音速巡弋飛彈:在閱兵中出現的鷹擊18C,與早先的鷹擊18飛彈有很大的不同,這是一種有着棱角外型,並且有較長彈翼的巡弋飛彈,前端有一個方型開口。這代表它是一種匿蹤外型的次音速飛彈,以低雷達特性迂迴的躲避敵方軍艦的掃描,靠着精準導引擊中目標。
它讓人聯想到挪威研發、美國投資的NSM「海軍打擊飛彈」,但是也有很大的差異,比如NSM採用小型渦扇引擎動力,彈體背部有進氣口;但是鷹擊18C卻沒有看到外突的進氣口,這有2種可能,一是它藏在機身上不外突,如同魚叉飛彈;或者採用收折設計,在飛彈發射後,再彈出進氣口。
鷹擊19型中遠程反艦-巡弋飛彈:鷹擊19型也是首次出現,它同樣採用兩級設計,但是第二級卻有明顯的進氣口,因此它必然有一具衝壓式引擎。
鷹擊19的總體尺寸偏大,所以一種看法認爲,它可能在發射初期是亞音速巡航,在燒盡了第一級火箭後,啓動第二級的衝壓引擎,進入高超音速階段,此時它已經接近目標,這種末段加速的性能,很不容易攔截。
鷹擊20型高超音速反艦飛彈:相比於鷹擊17、鷹擊19的特殊設計,鷹擊20的外型較爲傳統,看起來是普通的2級式飛彈。
但是它也採用的是「末段高超音速突防」,而非全程高超音速滑翔,因此前段需要類似傳統巡航彈的外型,以確保長航程穩定飛行。
這樣的性能或許較爲普通,但是圓柱外型更容易裝入垂直髮射筒內,使其裝入055型驅逐艦,而楔形或扁平的滑翔體,反而不利於垂直髮射器的安裝與發射。 (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