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AMC再發ABS,創新不良資產處置方式,今年不良ABS發行已增長73%

財聯社8月12日訊(編輯 楊斌)今年以來,不良資產ABS市場發展迅猛。財聯社據wind統計,前7個月,不良資產ABS已發行408.07億元,同比增長73%。

不過,當前不良資產ABS的發起人主要是銀行,AMC鮮有參與。近日,中國長城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簡稱“長城資產”)再度發行了一單不良資產ABS。業內人士預計,隨着不良資產處置難度加大,資產證券化有望在AMC不良資產處置中發揮重要作用,不良資產ABS市場的產品也將進一步豐富。

8月11日,長城長征2號資產支持專項計劃(可續髮型)正式成立,該項目發行規模23億元,優先級期限1年,票面利率1.87%。

長城長征2號ABS的發起機構/原始受益人是四大國有AMC之一的長城資產,根據介紹,項目基礎資產爲原始權益人開展主業而形成的非正常類應收款,通過處置抵質押物等多種方式進行清收。因此,長城長征2號ABS是金融資產管理公司(AMC)在交易所市場發行的一單不良資產證券化產品(NPL ABS)。

近年來,隨着政策支持以及金融機構對不良資產的出表需求強烈,NPL ABS的市場發展迅猛。Wind數據統計,2025年前七個月,不良資產ABS共發行408.07億元,同比增長73%。目前,存續的不良資產ABS規模超過2100億元。

不良資產證券化試點自2016年以來,市場參與主體日益豐富。

根據中債資信的研究梳理,首輪試點涵蓋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及招商銀行六家大型銀行。2017年第二輪試點擴圍,部分政策性銀行、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加入其中。2019年再次擴容,新增包括外資行及四家國有資產管理公司等多家金融機構。

從近年發行的NPL ABS來看,基本由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發起,而AMC公司鮮有參與。上半年,六大國有銀行發行的NPL ABS佔到了總規模的60%,農行、建行、郵儲等發行活躍。銀行發起的不良信貸ABS細分資產類型衆多,涵蓋信用卡不良、消費貸不良、住房抵押不良、對公不良、小微不良等等。

2024年11月,金融監管總局印發《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不良資產業務管理辦法》(簡稱《辦法》),明確規定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應遵循成本效益和風險控制原則,擇優選用包括債權重組、債轉股、資產證券化在內的多種方式處置資產。

事實上,上述長城長征2號ABS並非首單AMC發行的不良資產證券化產品。今年6月,“長城長征1號資產支持專項計劃(可續髮型ABS)”於深交所設立,發行規模17.7億元,優先級期限1年,票面利率2.15%。

據長城資產介紹,長城長征1號ABS是全國首單由AMC發行的不良資產證券化產品。“長城長征系列”獲批100億元儲架額度,該系列產品的推出是公司在《辦法》正式實施後,積極探索運用資產證券化工具高效處置及盤活非金融不良資產的重要實踐,引發關注。

對於AMC,業內人士指出,近年來受宏觀環境等因素影響,不良資產處置難度加大,僅僅依靠資產增值難以獲得處置收益,如何通過不良資產主業保持盈利是AMC探索的重點。隨着不良資產規模擴大、資本市場逐漸成熟、AMC不良資產投行化運作能力提升,資產證券化有望在不良資產處置中發揮重要作用。

對於NPL ABS市場,中債資信認爲,不同發起機構依託差異化的資源稟賦與業務定位,發行的不良ABS產品譜系不同,進一步豐富了NPL ABS市場產品,也增加了投資分析的難度。穿透不良ABS產品的分類迷霧,識別基於資產特徵與回收邏輯的信用風險關注重點,更利於此類產品高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