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星宇航赴港IPO:衛星及相關服務毛利率波動明顯,盈虧拐點仍待現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孫燕 上海報道

近日,成都國星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星宇航”)遞表港交所主板。該公司成立於2018年5月,專注於低軌衛星(尤其是AI衛星)的設計及研製,是中國最早開發、製造、發射AI應用衛星及AI智算衛星的商業航天企業。

目前,國內已有北斗星通(002151.SZ)、航天宏圖(688066.SH)、航宇微(300053.SZ)等商業航天上市公司,港股尚未有商業航天上市公司。

“2024年,我國商業航天融資總額約55.15億元,不到SpaceX單次最大融資額(18億美元)的一半。”有業內人士指出,我國商業航天企業主要依靠社會融資,尚未形成有效的自身造血能力,以長光衛星、航天宏圖爲代表的經營較好的商業航天企業也都出現了大幅虧損現象,甚至有個別公司無法獲取足夠的資金髮展而陷入停滯。

此番國星宇航衝刺港股“商業航天第一股”,能否帶來新的故事?

按功能劃分,傳統衛星主要包括通訊衛星、導航衛星及遙感衛星。AI衛星是隨着AI技術發展而新開發和興起的類型,可以進一步劃分爲AI應用衛星和AI智算衛星。

國星宇航的衛星主要包括傳統遙感衛星、AI應用衛星、AI智算衛星三類。截至2025年1月18日,國星宇航與合作伙伴共同開發了6顆傳統遙感衛星、1顆AI應用衛星,並自主開發了4顆AI應用衛星、4顆AI智算衛星。

其中,AI應用衛星搭載了AI載荷,爲自身運營提供AI驅動的數據分析和計算,並增強遙感及數據處理能力。AI智算衛星利用太空邊緣計算技術提供AI驅動的遙感數據分析及算法計算,爲自身以及其他飛行器和地面應用的運作提供支持。

目前,國星宇航已推出“AI衛星網絡系統”項目,是一個通過AI及太空邊緣計算技術推進衛星數據處理的計劃;並正在推進“星算計劃”,以建設由2800顆AI智算衛星組成的天基算力網。目前,星算計劃下2800顆AI智算衛星的軌道及頻譜已通過國際電信聯盟的審批並公示。

國星宇航的衛星研製工作主要部署在成都、嘉興兩地:成都AIT中心於2021年開始運作,嘉興衛星測試基地於2024年投入運作,兩者均支持500公斤以下多功能衛星的研製。此外,該公司計劃在深圳建立一個結合衛星研發與製造的中心。

此次國星宇航赴港上市,所集資金將主要用於經有關部門批准後建設用於衛星研製的深圳中心,以及提升研發能力、選擇性尋求戰略投資及收購機會等。

國星宇航採用衛星設計、衛星研製、衛星發射與運控、星基解決方案一體化業務模式,主營業務由星基解決方案、衛星及相關服務、其他服務三部分組成。

星基解決方案方面,國星宇航通過將衛星遙感數據轉化爲高精度的3D數字模型,以模型支持多個行業應用,包括空間智能與算力服務、數字城市應用、城市治理、文旅、體育及遊戲應用等星基解決方案。

這構成了國星宇航的主要收入來源:2022年、2023年、2024年前三季度,星基解決方案分別貢獻了國星宇航總收入的58%、90.7%、81.5%。

衛星及相關服務方面,國星宇航的收入涵蓋全衛星生命週期,包括有效載荷、平臺及整星研發、組裝、測試、發射協調、在軌交付以及發射後運營及控制管理。

在已開發的4顆AI智算衛星之外,截至2025年1月18日,國星宇航已獲得研製另外20顆AI智算衛星的訂單,並就其中12顆衛星訂立發射服務協議,預期於2025年發射。

從毛利率看,星基解決方案的毛利率相對穩定,衛星及相關服務則波動較大:2022年、2023年、2024年前三季度的毛利率分別爲32.2%、-107.1%、-7.3%。

對於衛星及相關服務毛利率波動,國星宇航解釋道,一方面,衛星及相關服務的成本相對較高,需要使用航天級元件作爲衛星材料、支付發射服務提供商的大量發射成本;另一方面,早期階段該公司採用單衛星銷售模式,導致生產成本高於磋商的項目價值。

國星宇航在招股書中強調,衛星及相關服務構成該公司業務的基礎。但從收入看,國星宇航還有待實現AI衛星經濟效益,發揮批量化製造帶來規模經濟的能力。

2022年、2023年、2024年前三季度,國星宇航分別錄得1.77億元、5.08億元、2.37億元收入,分別虧損0.91億元、1.39億元、2.14億元。

招股書顯示,按2023年的收入計,中國從事衛星相關業務的前十大民營商業航天企業佔從事衛星相關業務的所有民營商業航天企業總收入的約49.4%。其中,國星宇航排名第八,市場份額爲1.9%。

對於持續虧損,國星宇航表示一方面源於衛星及相關服務的毛利率波動;另一方面,該公司處於早期爬坡階段,需要大量投資用於研發併發射AI衛星、提升AI算法及算力、獲取客戶及發展關係、招引人才等。

“儘管這些必要投資暫時影響我們的盈利能力,但它們對於我們在快速增長的衛星及相關服務市場中把握未來機遇至關重要。”國星宇航表示,預計隨着技術持續進步及成熟、過渡至批量化製造及提高運營效率,成本將大幅降低並增強定價能力。

伴隨着持續虧損,國星宇航自成立以來已進行了9輪融資。在最近一輪融資完成後,投後估值達到65.375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10月6日,國星宇航宣佈完成衛星在軌運行AI大模型技術驗證,對國星宇航AI大模型在軌運行的空間適應性、算力衛星平臺可靠性以及高性能算力載荷在軌有效算力進行了驗證,完成了全球首次衛星在軌運行AI大模型的技術驗證。

德邦證券研究指出,算力上星或將爲衛星互聯網提供商業閉環的新模式,並對衛星載荷、電氣系統相關配套提出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