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史館竟「終戰」? 文史專家:官方已明定「日本投降」

近年臺灣政界、學術圈喜歡用「終戰」來取代抗戰勝利,但是日本當年就是投降了,刻意不提投降,反而是對歷史的遮掩與說謊。(圖/美聯社、張若彤臉書)

代表着國家歷史論述的國史館,所舉辦抗日戰爭紀念活動,活動主題名竟然以「終戰」來取代抗戰勝利,這令文史專家感到無奈。專家表示,以中華民國的立場,就應該直說「抗戰勝利」與「日本投降」。

今年是二戰與抗戰勝利的80週年,8月份更是重要的「抗戰紀念月」,包括日本廣島、長崎原子彈轟炸、813淞滬會戰、814空軍節、815日本天皇宣佈投降,都在8月份。然而,就在全世界各地都在進行與二戰有關的紀念活動之際,臺灣卻顯得異常冷淡,一些不得不辦的紀念活動,態度也得特別的彆扭,比如國史館的學術研討會,主題名竟然是紀念「中日戰爭結束與終戰接收」,完全沒有提到戰爭的勝敗方。

雖然官方的說法是「不帶情緒的以中立角度看待戰爭」,但是這種說法完全不能說服歷史工作者,因爲戰爭的勝敗也是客觀事實,敗方向勝方投降,勝方向敗方索賠,以及戰爭罪審理,這些都是客觀事實,刻意模糊處理,纔是不中立並帶着情緒看歷史。

以研究二二八歷史聞名,出版有《究竟二二八》、《原來二二八》、《如是二二八》的歷史研究者張若彤在臉書上表示:「看到國史館辦活動也用了「終戰」一詞,長嘆一聲。」

他還表示,其實這個「終戰」用語的爭議,早在日本投降的當時就已經出現。當年的臺灣行政長官陳儀,就在1945年12月3日發佈過如下的行政通知:

「查閱各州廳接管委員會對行政長官公署之報告書中,常有『終戰』二字,實爲誤用。攷(考)『終戰』字樣,乃系日本政府爲掩飾戰敗投降,以轉移其人民對作戰失敗之觀念而採用者,亟應矯正。特請飭屬此後凡有用『終戰』字樣時,應改爲『日本投降』,並請轉知所屬機關學校爲盼。」

張若彤最後說,要說中性,「日本投降」最中性。

事實上,二戰的結束是非常明確的,它與有一些戰爭僅簽定《停火條約》還不一樣,二戰的發動方:日本、德國、義大利,都明確的向其他受害國投降,所簽定的文件就叫《投降書》,日文寫作《降伏文書》,所以很明確就是同盟國戰勝,軸心國戰敗。在1945年9月2日上午9點於美國海軍密蘇里號戰鬥艦上,所簽定的投降書,也有中華民國代表徐永昌將軍的簽名。

日本投降也代表着日本喪失主權,日本必須無條件放棄所有因戰爭奪取的佔領土地,包括朝鮮半島、中國東北與其他佔領土地,當然也包括臺灣與澎湖羣島。所以臺灣就是被中華民國所光復,憑藉的就是同盟國勝利、日本戰敗。

既然我們是中華民國,稱抗戰勝利,稱日本投降,完全合情合理,也更符合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