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終戰遭批評 國史館長:是中性字眼 批媚日不公平

國史館15日舉行《蔣中正日記》(1937-1947年)新書發表座談會,館長陳儀深(見圖)致詞時特別解釋近日「終戰」字詞之爭。(杜宜諳攝)

今(15)日適逢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80週年,國史館舉行「中日戰爭到終戰接收學術討論會」與《蔣中正日記(1937-1947)》新書發表座談會,展開爲期三天的系列活動。館長陳儀深在致詞保釋,國史館使用「終戰」而非「抗戰勝利」是媚日、曲解歷史的說法,「終戰」僅爲戰爭結束的中性詞彙,不等同曲解歷史或媚日,只看標題就攻擊是不必要且不公平。

國史館陳儀深館長在開幕致詞時表示,國史館爲紀念終戰八十週年,特別舉辦三種類型的紀念活動,包括本館與臺灣文獻館合辦的六場系列講座,其次是從8月15日開始爲期三天的「從中日戰爭到終戰接收」學術研討會,以及「亮光與暗影:1945年前後的臺灣重要史料微型展」,目的是希望全面地回顧與省思此一關鍵年代的歷史,另出版兩蔣日記是國史館這兩年的既定工作,此次出版的蔣中正1937至1947年日記,恰好涵蓋中日戰爭8年及戰後2年,與此次研討會的時間斷限相吻合,納入本次活動更能相得益彰。

陳儀深指出,這幾天國史館紀念活動的消息見報後,立刻有某些特定人士批評使用「終戰」是一種媚日的態度,不直接使用「抗戰勝利」,是在迴避或曲解歷史。這樣只看標題就攻擊,雖然反映了社會分歧、政治對立的現實,但卻是不必要、也是不公平的過度解讀。

陳儀深說,「終戰」字面意義就是戰爭結束,具有中性的意涵。回顧歷史,日軍發動侵華戰爭的藉口之一是「反共」,結果不但使得蔣中正停止剿共、必須與中共合作抗日,而中共藉着八年抗戰壯大,進而在戰後國共內戰獲勝,日本侵略中國造就了一個共產中國的誕生,實在是歷史的一大諷刺。

陳儀深強調,另一方面,蔣中正領導全面抗戰,應邀參加開羅會議,最後與美英蘇同盟打敗日本,參與創立聯合國成爲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這些事蹟在中國歷史的角度而言,當然是重要功業,不容抹煞。然而在2025年的臺灣,回顧1945年的鉅變,更應有多元的角度重新反思。

陳儀深表示,〈亮光與暗影:1945年前後的臺灣重要史料微型展〉就是想要回應此一議題,以林獻堂等人的史料爲核心,呈現戰後臺灣的雙重面貌:一方面是脫離日本殖民統治的喜悅與對祖國的期待,另一方面則是接收失能、政治腐敗導致的失望,最終引爆1947年二二八事件。陳儀深說,展覽的目的並非提供所有歷史問題的答案,而是希望觀衆在終戰80週年之際,重新審視並思考1945年前後的臺灣歷史,理解不同歷史敘事背後的文化與政治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