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科會次世代通訊 6年投270億

國科會第15次委員會議說明會重點摘要

國科會21日舉行第15次委員會議,提報次世代通訊科技發展方案草案,規劃6年(2025-2030)投入270億元。國科會預估,其中的地面設備產值,可望成長30%,從2024年的2,441億元增加到2030年的3,200億元。

另方面,輝達北士科的科技熱潮、臺北國際電腦展轟動受關注,在地緣政治角力下,國科會再次祭出推臺灣登科技重鎮的科學園區政策,欲新增2,000公頃用地需求。

環境部21日舉辦針對國科會新設科學園區政策評估舉辦專案小組意見徵詢會議。因此次新增用地幅度大而受關注,但國科會副主委蘇振綱表示,得到產業鏈反應該需求,且全球變動後有追兵,相關建設與儲備對臺灣來說很急迫。

五大信賴產業中的次世代通訊科技,就是搭配太空科技發展,國科會主委吳誠文解釋,次世代通訊最重要的就是衛星通訊,目前無線通訊缺的就是偏鄉、海面、天空等無阻礙的服務,也就是衛星通訊。

「次世代通訊不是隻是科研,要發展的是產業」,吳誠文說,工研院已完成先期研究,但因不是公司,無法生產複雜的如基頻晶片等,衛星通訊時代,國家對產業鏈整合會包含遙測衛星、通訊酬載等產業鏈,以及解決晶片需求,這樣發展下很容易介接到國際夥伴。

他證實,與亞馬遜網路衛星系統部門Kuiper洽談合作,且美政府已許可,並認爲,美大型衛星星系服務公司與臺灣合作,衛星本體酬載製造、地面站、終端設備,臺灣可協助美國業者製造,也幫臺灣帶來星系服務的需求頻寬,保障6G通訊品質,各種應用在臺灣建立起來會更容易達到需求。

吳誠文指出,發展產業的意義在於若有太空科技產業,未來衛星、地面站、使用者終端裝備,網路應用服務可滿足政府國安需求,食衣住行各行業,空中、海面都可享受自主衛星通訊網路服務,而AI時代,科技提供服務都透過雲端,甚至政院宣佈的AI新科技智慧機器人,都跟太空科技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