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缺人缺裝 僑民役男徵兵期擬縮短

漢光四十一號演習結束,國防部宣示要再強化後備部隊的訓練及裝備,不過,監察院先前才因義務役教召缺裝備問題,通過糾正軍方;審計部也發現,國軍後備部隊裝備編現比僅達七成,四種專業裝備更不到六成。軍事專家指出,軍方對後備部隊的投資嚴重不足,有必要積極改善。

此外,兵役制度再有調整,內政部近日預告修正相關辦法,將僑民役男居住期限屆滿一年的徵兵處理原則,修正爲一八三日,並刪除華僑回國投資得暫緩徵兵的規定,同時增訂原有戶籍的僑民役男返國時應提出自僑居地出發的證明文件,加強僑民身分認定。

現行兵役法規定,年齡屆滿十九歲當年起至卅六歲的男子,都是應接受徵兵處理的「役男」;目前具僑民身分的役齡役男,可以緩徵兵役,但並非免役。根據內政部統計,目前應當兵但未當兵「僑民役男」約二點三萬人。

內政部預告修正「歸化我國國籍者及歸國僑民服役辦法」,根據修正草案,將僑民役男居住期限屆滿一年的徵兵處理原則,縮短爲一八三日,且屆滿一八三日的「當天」就應辦理徵兵,也是呼應衛福部規定回國半年後才能恢復健保的時程。

考量時空環境變遷,以暫緩僑民兵役徵集作爲促進僑民投資、返國提升產業技術的條件已不合時宜,因此刪除;條文也規定,暫緩徵兵處理以六個月爲限,期限屆滿後,原因繼續存在者,應出具相關證明,重新申請暫緩徵兵處理。這項預告將至八月十一日,內政部搜整外界意見後將視情況調整,並另行公告上路時間。

內政部擬縮短僑民役男徵兵期限,被視爲部隊「缺人」的補強辦法之一;根據審計部最新公佈的去年度總決算報告也指出,截至去年九月初,國軍三類守備部隊裝備編現比約七成,又以第三類「重要目標防護部隊」的百分之六三點九一最低。若進一步分析各類裝備編現比,在工兵、通信、觀測、衛勤等四類裝備方面,整體編現比更落在三成五至五成三之間,平均不到六成。

審計部舉例,陸軍原定二○二一年至二○二三年籌獲的二○六○挺班用機槍,因軍備局二○五廠受遷廠等外部因素影響,全案延後三年結案;至於灘岸守備部隊需求的榴彈發射器、榴彈機槍和手槍等三項裝備,實際獲得期程也晚了約一點五年。

國防部回覆表示,軍備局二○五廠已加班趕製,管制於期限內完成交裝;其次,國軍後備部隊裝備不足數已納入軍援物資統籌分配撥補,不足數將後續管制建案,依序籌獲。

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揭仲提醒,後備部隊裝備平均缺編達三成,四類裝備缺編超過四成的現況,將會延遲後備部隊形成戰力,就算裝備補充獲得改善,但是通信、觀測及工兵類裝備中,可能多數與現役部隊存在明顯的世代差距,影響與主戰部隊進行戰術協調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