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醫學危局:持續失血與質押隱憂下的生存挑戰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凌晨 西安報道
質押展期、入不敷出,昔日區域醫療服務龍頭國際醫學(000516.SZ )能否經受住風雨?
最新披露財報顯示,2025年上半年,國際醫學延續虧損態勢,預計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虧損區間爲1.6億元至1.7億元,與上年同期的1.74億元虧損相比,減虧幅度有限,突顯經營造血能力的持續不足。
引發關注的是,該公司控股股東質押率加速攀升。數據顯示,世紀新元及其一致行動人的股權質押比例高達27.49%,佔其所持股份的81.45%,佔總股本的22.39%。
儘管公司強調質押融資僅爲大股東自身資金需求,不影響日常運營,但這一高槓杆水平無疑將潛在債務風險傳導至上市公司層面,特別是在現金流面臨持續縮窄的環境中。
預虧數據的供血乏力疊加高質押風險,令這家醫療企業直面資金流緊張與債務滾雪球效應的雙重挑戰。能否穿越風暴?答案取決於公司如何平衡成本管控、政策應對與股東質押風險緩釋。
虧損黑洞
國際醫學正深陷業績泥沼,2018年以來扣非淨利潤連續七年爲負的殘酷現實,正在考驗着這家大型醫療集團的生存韌性。
2025年上半年業績預告再度預警,雖較上年同期1.74億元虧損稍有收窄,但經營壓力絲毫未減。結合一季度9.97億元的營收及1.06億元淨虧損的表現,公司的盈利能力持續承壓。
反映在覈心業務運營上,國際醫學憑藉“萬張牀位”+“三甲醫院”敘事,一度在二級市場受到追捧。
其中包括該公司兩大核心資產,2002年6月開診的西安高新醫院,總建築面積17萬平方米,設有臨牀、醫技科室60個。2019年9月開診的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醫院,醫院建築面積達96萬平方米。
值得一提的是,高端醫療屬於典型的重資產項目,成本高、回款週期長成爲行業共識。
但若項目多年難以盈利、供血不足,醫院的規模優勢轉化爲財務負擔,重資產投入吞噬盈利能力,拖累公司經營數據的情況便會出現。
國際醫學便是一例。截至2025年3月末,公司固定資產規模膨脹至71.31億元。龐大資產帶來高昂固定成本分攤,而牀位使用效率未達預期。
醫療服務供給是否與市場需求出現結構性錯位?在DRG醫保支付改革持續深化的背景下,次均費用持續承壓,會否進一步壓縮本已微薄的利潤空間?
體現在經營成果中,已然出現營收驟降、虧損持續趨勢。
財報顯示,國際醫學2023、2024年的營收同比增幅分別爲70.34%、4.28%。而到2025年Q1,營收同比增幅急轉直下,下降至14.99%。
盈利萎靡疊加高昂成本,國際醫學償債壓力日漸凸顯。
截至2025Q1,該公司資產負債率高企至67.64%,有息負債總額接近45.99億元。
短期償債壓力尤爲突出——賬面4.72億元貨幣資金難以覆蓋高達8.51億元短期借款及8.61億元一年內到期非流動負債。
債務吞噬經營成果,而後進一步轉化爲沉重的財務支出。
數據顯示,2024年該公司利息支出達1.73億元,相當於同年毛利的38%。管理費用維持在6億元上下,超過同期毛利總額。這種成本結構使得盈利似乎更加遙不可及。
股權質押風險
二級市場上,對國際醫學的質疑也並未停止。
2025年5月14日至17日,72小時內,國際醫學控股股東陝西世紀新元商業管理有限公司(下稱世紀新元)連發三則質押延期公告,累計將超過8860萬股股份的回購期限延長,最高延期至2026年5月。
一般來說,密集的質押延期行爲背後往往是,股東資金鍊出現深度緊張。雖然國際醫學公告中提到質押融資僅爲大股東自身資金需求,不影響日常運營,同時不會產生控制權變更。
但頻繁的質押行爲,仍引發諸多關注與討論。
綜合多份國際醫學股權質押公告信息可得,5月17日,世紀新元質押股份數量攀升至4.32億股,佔其所持有國際醫學股份總數的70.10%。
其中未來半年內到期質押規模達到2.21億股,對應融資額度5.51億元;未來一年內到期質押總量更達3.1億股,債務敞口擴大至8.02億元。
僅僅一月後,6月25日,世紀新元及其一致行動人的股權質押比例便攀升至27.49%,佔其所持股份比例由70.01%上漲至81.45%,佔總股本的22.39%。
在資本市場中,若一家上市公司高企的質押比例與密集的到期債務結合,通常會形成一條風險傳導鏈:
一是債務到期壓力與企業治理風險的交織。半年內集中到期的大量債務將考驗股東兌付能力,若採取減持還款可能引發股價波動,而持續展期則導致資金成本持續增加。成本過高吞噬經營利潤,陷入不良循環。
二是質押爆倉與市值管理的負反饋循環。若股價持續下行觸及平倉線,強制拋售質押股份將加速股價下跌,甚至會導致大規模質押盤面臨平倉威脅。
三是控股穩定性與經營預期雙殺。高質押比例意味着股東缺乏足夠流動性應對股權質押補倉需求。一旦控制權發生變更,上市公司戰略延續性將被破壞,進一步打擊市場對業務扭虧的信心。尤其在扭虧的關鍵期,資本層面的不穩定性將成爲業務重組的巨大障礙。
事實上,國際醫學股權質押風險的加速暴露時期,似乎與資本市場表現持續低迷相關。該公司股價曾於2021年創下21.66元/股高點,當時國際醫學也是投資者口中“市值近五百億的白馬股”。
如今,國際醫學7月18日股價收報5.24元/股,市值也下跌至117.3億元。在國際醫學扭虧週期延長的背景下,資本市場對企業的價值重估卻持續加速。
質押展期操作雖然能短期緩解流動性壓力,但在股價持續低於預警線的環境中,其本質是風險的轉移而非化解。當企業經營現金流不足以支撐債務結構,當股東融資槓桿遠超市場承受力,國際醫學需要找到控制成本與扭轉盈利的根本解法,而非資金騰挪,短暫止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