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絡文學現狀:繁花似錦中的思考與隱憂

在當下數字化浪潮中,中國網絡文學異軍突起,已發展爲文化領域中不可忽視的力量,深刻影響着大衆的精神文化生活,並在全球文化交流中嶄露頭角。中國社會科學院發佈的《2024 中國網絡文學發展研究報告》以及中國作家協會相關數據,爲我們勾勒出一幅全面且細緻的中國網絡文學現狀圖景。

一、蓬勃發展的行業規模

截至 2024 年底,中國網絡文學展現出令人矚目的規模增長。閱讀市場規模達 430.6 億,同比增長 6.8%,彰顯了讀者對網絡文學持續高漲的熱情 。而網絡文學 IP 市場規模更是大幅躍升至 2985.6 億元,同比增長 14.6%,這一數據揭示了網絡文學在整個文化產業生態中愈發重要的地位。

網絡文學作者規模首次突破 3000 萬大關,達到 3119.8 萬,網文作品數量達 4165.1萬部,網文用戶數量達 5.75 億,同比增長 10.58% 。依據第 55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計算,已有超過半數的中國網民熱衷追讀網文 “在線催更” 。如此龐大的創作者、作品及用戶基數,構成了網絡文學繁榮發展的堅實基礎。

二、豐富多元的創作生態

(一)題材創新與拓展

現實題材的深度挖掘:現實題材在 2024 年呈現出強勁的發展態勢。據統計,現實題材作品總量達 180 萬部,年新增 17 萬部 。這一類型不再侷限於表面的生活描寫,而是深入到時代的肌理之中。例如《濱江警事》以基層水警的視角,見證了中國航運事業與時代的巨大變遷,將個體命運與國家發展緊密相連;《一路奔北》着眼北斗導航衛星開發,塑造出科學家們澄澈的心靈、一往無前的勇氣與走向星辰大海的理想 。這些作品以小切口展現大時代,注重細節真實與人性深度,體現出對文學性的自覺追求。

科幻題材的持續火爆:科幻題材作品年新增 18 萬部,總量約 210 萬部 。多部作品在科幻領域深入探索,如《故障烏托邦》在賽博朋克世界探討人與機器的界限問題,反思科技與倫理的關係;《天才俱樂部》將無限重生敘事與科幻結合,以 “世界線變動” 爲線索,展開多個未來世界可能性的幻想,引發對科技進步中人性變與不變的思考 。中國作協實施 “中國網絡科技科幻文學創作扶持計劃”,進一步推動網絡科幻走進科幻文學主流,提升了網絡科幻文學的質量與影響力。

歷史與幻想題材的創新突破:歷史題材不再侷限於常見的大朝代敘事,《北齊怪談》以怪誕的風格書寫天保年間的故事,《晉末長劍》細緻描繪亂世百姓衆生相,展現出充滿溫情的人文關懷 。幻想題材也呈現出新氣象,《十日終焉》借 “終焉之地” 的困境寫人性博弈的閃光,《我在廢土世界掃垃圾》批判人的物化,引發 “何以爲人” 的哲學反思 。這些作品在傳統類型基礎上創新,融入新的元素與思考,拓展了網絡文學的審美邊界。

(二)創作風格的轉變

網絡文學創作展現出更強烈的文學自覺。頭部作品不再侷限於固化的類型敘事,突破長久以來的 “升級” 等狹窄模型框架,擺脫 “自我” 的敘述中心與 “獲得” 的爽感敘事,超越具有公共性特徵的遊戲邏輯和商業邏輯,開始更多以文學邏輯織構故事,創作突出文學性、個人性、情感性,呈現出更復雜的人物面向、更豐盈的文學質感與更深刻的現實觀照 。短篇的流行進一步強化文學性追求,萬字左右的短篇更考驗作者對故事素材的文學處理能力,推動網絡文學逐漸超越超長篇類型小說的單一形態,兼具網絡的公共性與文學的個人性,成爲新媒介時代的文學新表達。

(三)不容忽視的創作痼疾

創作均質化與套路化:儘管網絡文學創作成果豐碩,但創作均質化、套路化嚴重的問題依然突出。“系統文” 氾濫,大量作者借 “系統” 設定迴避人物動機和情節矛盾設計,情節走向可預測性強,人物塑造趨於扁平 。流行元素扎堆,如 “規則怪談” 等元素流行後,大量作品進行淺層模仿,題材、人設、情節高度類似,缺乏深度開掘與獨特表達 。類型融合也往往流於表面拼接,部分作品爲追求 “新意” 而進行多類型元素的 “排列組合式” 融合,未能實現世界觀、價值觀與敘事邏輯的有機統一,僅僅是概念標籤的簡單疊加,缺乏創新內核。

低俗、媚俗、庸俗問題:低俗、媚俗、庸俗問題在網絡文學作品中仍時有出現,部分作品爲吸引眼球罔顧基本邏輯、倫理、常識,甚至存在融梗抄襲現象 。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網絡文學的整體品質,也對讀者尤其是青少年讀者的價值觀產生不良影響。

創作概念化:創作概念化問題較爲普遍,許多作品對人物理解不夠深入,未能塑造出鮮活、立體的人物形象,而是將人物作爲推動情節的工具,導致作品缺乏感染力與生命力。

(四)存在不少遺珠之憾

遺憾的是,在網絡文學市場規模突破 430.6 億、用戶規模達 5.75 億的繁榮表象下,仍有不少優質作品被埋沒,《名校畢業後,我的巔峰從保潔開始》便是典型案例。這部作品以犀利的筆觸撕開社會階層的種種問題,主角作爲名校畢業生,本應擁有光明前途,卻因家庭變故、就業市場的殘酷競爭,不得不放下身段從事保潔工作。《名校畢業後,我的巔峰從保潔開始》通過細膩的心理刻畫,展現主角從驕傲到迷茫,再到在平凡崗位上重新找尋人生價值的過程,將個人命運與社會結構性矛盾緊密相連,深刻反映了當代年輕人在就業、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掙扎 。

書中對職場潛規則、學歷貶值等社會現象的描寫極具現實意義,通過主角在保潔工作中遭遇的不公平對待,如被無端指責、薪資剋扣等,引發讀者對勞動權益保障、社會公平等問題的思考。其敘事節奏把控精妙,情節發展自然流暢,既不刻意製造衝突,也不拖沓冗長,文學性與思想性兼備。然而,在流量至上的網文環境下,儘管平臺日更作品數量超百萬部,但這部作品的日均閱讀量長期徘徊在數千人次,與頭部作品動輒百萬的閱讀量形成鮮明對比 。

究其原因,一方面,平臺推薦算法更傾向於 “系統流”“穿越重生” 等自帶流量的熱門題材,像《名校畢業後,我的巔峰從保潔開始》這類現實題材且缺乏明顯 “爽點” 的作品,難以獲得首頁推薦、榜單展示等核心曝光資源 。另一方面,快餐式閱讀盛行,讀者更追求即時性的情感滿足,願意花費時間深度閱讀此類作品的羣體相對較小。這種優質作品遇冷的現象,不僅是作者創作熱情的打擊,也使得網絡文學難以真正發揮其反映現實、啓迪思考的社會價值,成爲行業發展中令人惋惜的遺憾。

三、持續火爆的 IP 開發

2024 年,中國網絡文學 IP 改編市場規模達 2985.6 億元,同比增長 14.6% ,網絡文學 IP 開發呈現出多點開花的態勢。

(一)影視改編的多元發展

影視長劇的精品化呈現:2024 年新增影視長劇改編授權近 300 部 。如《慶餘年第二季》《與鳳行》《墨雨雲間》等作品佔據年播放量榜單前列 。《慶餘年第二季》通過 Disney + 實現全球同步發行,併成爲該平臺播放熱度最高的中國大陸電視劇,其集均播放量超過 1 億,騰訊視頻熱度值達 34389,刷新平臺歷史最高紀錄 。這些影視長劇不僅注重視覺效果的呈現,更在劇情與價值觀傳遞上用心打磨,將網絡文學中的世界觀與人物形象生動地搬上熒幕,引發觀衆廣泛共鳴。

微短劇的爆發式增長:微短劇市場在 2024 年迎來井噴式發展,截至 2024 年 12 月,用戶規模飆升至 6.62 億,市場規模達到 504 億元,超越同年電影票房總額 。年度新增微短劇改編授權超 1600 部,同比增長 81% 。網絡文學短篇成爲微短劇改編的新富礦,如《執筆》《我在長征路上開超市》等爆款均源自知乎鹽言故事等短篇平臺 。微短劇以其短小精悍、節奏緊湊的特點,滿足了當下快節奏生活中觀衆的碎片化娛樂需求,同時也爲網絡文學 IP 開發開闢了新路徑。

(二)動漫改編的持續深耕

動漫改編延續精良路線,新增動畫授權 80 餘部,漫畫授權 400 餘部 。《鬥破蒼穹》等 “年番” 持續陪伴式輸出,鞏固國漫品牌;《劍來》等新作以 “高燃” 製作點燃年輕觀衆熱情 。動漫改編將網絡文學中的奇幻世界以精美的畫面呈現,吸引了大量年輕粉絲,進一步拓展了網絡文學 IP 的受衆羣體。

(三)“穀子經濟” 的興起

隨着徽章、卡牌、盲盒等 “穀子” 的開發不斷迭代升級,2024 年閱文衍生品 GMV 突破 5 億元,其中卡牌 GMV 突破 2 億元,主力 IP《全職高手》《慶餘年》《詭秘之主》等均創歷史收入新高 。“穀子經濟” 不僅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更通過將角色實體化,深化了粉絲與 IP 之間的情感連接,提升了 IP 的長期生命力和版權價值。

四、不斷拓展的海外傳播

中國網絡文學的全球化表達邁入 “全球閱讀、全球創作、全球開發” 的新階段 。2024 年我國數字閱讀出海作品總量爲 80.84 萬部 (種),同比增長 6.03% 。網絡文學出海市場規模超 50 億元,培育海外網絡作家 46 萬名,海外用戶規模超 3.5 億,覆蓋全球 200 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日本市場用戶規模激增 180%,成爲全球用戶增速最快的新興市場 。

(一)內容輸出與文化影響

以《慶餘年第二季》《與鳳行》《墨雨雲間》爲代表的 IP 改編劇集在海外興起 “C-Drama” 熱潮 。《慶餘年第二季》在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熱播,《與鳳行》在全球 180 多個國家與地區播出,《墨雨雲間》在泰國、韓國等媒體平臺登頂 。這些劇集在輸出精彩劇情的同時,也將中華傳統文化元素傳播到海外,引發海外觀衆對中國文化的濃厚興趣,帶動了新一輪 “中華美學熱” 。同時,網絡文學作品的海外出版授權數不斷增長,有聲、動畫作品在海外平臺的播放量也屢創新高,進一步擴大了中國網絡文學的文化影響力。

(二)海外本土生態的形成

2024 年新增海外本土作者達 12 萬人,創作本土化作品 50 萬部,標誌着海外作者原創生態開始形成 。海外創作者借鑑中國網絡文學的敘事模式與題材特點,結合本土文化進行創作,豐富了全球網絡文學的內容生態。這不僅是中國網絡文學在海外傳播的成果,更是其影響力不斷深化,從內容輸出走向文化共創的重要標誌。

(三)AI 技術助力出海

AI 翻譯技術助力網文出海迎來多語種市場的規模化突破 。2024年,起點國際新增 AI 翻譯作品超 3200 部,佔中文翻譯作品總量近一半。中國網文翻譯成西班牙語的作品數量同比增長227%,德、法、葡語的翻譯出海市場均實現了從零到上百部的突破。藉助AI技術,中國網絡文學能夠更快速、更廣泛地觸達全球讀者,降低語言障礙,加速全球化進程。

五、對中國網絡文學現狀的深度思考

中國網絡文學在短短二十餘年的發展歷程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無論是在國內的文化影響力,還是在全球文化交流中的地位,都在不斷提升。從行業規模來看,其龐大的作者、作品與用戶羣體,以及持續增長的市場規模,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與發展潛力 。創作生態方面,題材的創新拓展與創作風格的轉變,體現了網絡文學在不斷適應時代需求與讀者審美變化的過程中,對文學性與藝術性的追求。

IP開發的火爆,將網絡文學的價值從單一的文字閱讀拓展到影視、動漫、衍生品等多個領域,構建起完整的文化產業鏈,實現了文化價值與商業價值的雙重提升。海外傳播的持續突破,使中國網絡文學成爲中華文化走出去的一張亮麗名片,在全球範圍內塑造中國文化形象,促進不同文化間的交流互鑑 。

然而,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網絡文學在繁榮發展的背後,依然存在諸多問題。創作層面的均質化、低俗化與概念化問題,嚴重製約了網絡文學整體質量的提升,影響其長遠發展 。在IP開發過程中,雖然市場規模不斷擴大,但也存在部分改編作品質量參差不齊,過度依賴IP熱度而忽視內容創作的現象 。海外傳播方面,儘管已經取得顯著成績,但如何進一步深化文化交流,避免文化誤讀,實現從“走出去”到“走進去”的轉變,仍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

爲了推動中國網絡文學持續健康發展,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創作者應堅守文學初心,提升自身文學素養,擺脫套路化創作,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創作出更多具有思想深度與藝術價值的作品。

平臺方要加強內容審覈,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鼓勵精品創作,同時規範 IP 開發流程,確保改編作品質量。政府部門應加大對網絡文學產業的政策支持與引導,營造良好的創作環境與市場秩序。此外,還應加強國際文化交流與合作,通過多種渠道向世界展示中國網絡文學的魅力,提升其在全球文化市場中的競爭力與話語權 。

中國網絡文學正處於發展的關鍵時期,機遇與挑戰並存。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國網絡文學將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爲建設文化強國貢獻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