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清算銀行示警 不符合貨幣要件 穩定幣恐有系統性風險

國際清算銀行(BIS)警告,穩定幣未能滿足作爲貨幣的三個要件。路透

國際清算銀行(BIS)警告,穩定幣未能滿足作爲貨幣的三個要件,若躍爲主流將引發多重系統性風險,有潛藏危機。

這顯然否定美國總統川普大力推動穩定幣作爲主流金融一大支柱的努力,也有別於國際貨幣基金(IMF)副總裁李波認爲穩定幣可能成爲高效支付手段的看法。

BIS在24日提前發佈經濟年報中,指穩定幣未能通過三項貨幣考驗,因爲欠缺央行支持、遏阻非法使用的防護措施不足,且缺乏放貸所需的融資彈性。

穩定幣是一種加密幣,通常價格以1:1釘住美元,並以美國公債或黃金等現實世界資產作爲擔保。BIS警告:「穩定幣不夠格作爲一種健全的貨幣形式,而且在缺乏監管下,會對金融穩定以及貨幣主權構成風險。」

BIS經濟顧問申鉉鬆指出,穩定幣欠缺央行發行法幣所提供的傳統清算功能。他把穩定幣比喻作19世紀美國民間發行的銀行券,意味通常匯兌比率視發行者不同而高低不一,破壞「單一性」,也沒能履行央行發行貨幣「不過問」原則。

由於穩定幣必須總是由等值的資產支持,因此也缺乏「彈性」,這種彈性是允許銀行藉覈准貸款創造更多貨幣所必需的。此外,若要額外發行,需要穩定幣持有者預先全額支付,這種「預付現金」的限制也破壞彈性。

而且,穩定幣「向來是非法使用的首選,用來回避確保正直的防護機制」,尤其欠缺傳統金融那種「知道你客戶是誰」的控制。因此也通不過「正直性」檢驗。

因此,BIS寫道:「社會可以選擇。貨幣體系可以改造成某種次世代體系,建築在通過試驗且受信賴的基礎之上,這種基礎設施不僅技術優越,且可程式化。要不然,社會也可重溫受不健全貨幣限制的歷史教訓,付出真實的社會成本,迂迴繞路採用民間發行、未能通過三項考驗的數位貨幣。」

IMF副總裁李波25日表示,穩定幣既有機會也有挑戰,很可能成爲非常高效的支付方式,也可以成爲價值儲存的手段。BIS呼籲各國央行走代幣化「統一帳本」路線,也就是建立一種中央化的資料庫,將代幣化的央行準備、商業銀行存款以及政府公債都納入其中,以加速跨境支付並降低涉及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