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濟》川普新關稅政策 誰是真正受害者
川普曾講過一句名言,國外各國將爲川普所實施的貿易保護主義付出代價,並打賭說出口商將要承擔這些多出的成本,以便在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美國,保有一席之地。
不過,無論是學術研究、調查或是企業的評論都指明,川普新關稅政策實行的前幾個月內,美國企業正在承擔這些關稅,有些已將部分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售價可能會進一步地上漲。
著名的哈佛大學認爲,大部分的成本似乎都由美國企業先來負擔,不過這些費用已慢慢轉給民衆,且物價已有明顯的上漲壓力。不過,白宮發言人卻表示,美國人可能面臨一段關稅過渡期,但多出的成本最後將由外國的出口商來承擔。公司行號正在讓供應鏈多元化,並把生產線轉回到美國。
經路透社查訪後,發現根據統計,自3月初川普開始實施新關稅政策以來,進口到美國的商品價格上漲4%,美國國內的物價也漲了2%。這些輸美產品中漲幅最大的,是無法在美國所生產的商品,例如咖啡等。同時,還有來自被美國製裁的國家,像是土耳其等。
美國物價上漲就真實面來說,大都比加了關稅的售價要低,這就表示賣家也有吸收部分多出的成本。就那些尚未計入關稅的輸美進口商品,國外出口商是把以美元計價的售價調高,部分利用美元匯價走貶的方式,轉嫁給美國的買家
耶魯大學表示,這種做法代表外國的製造業者,幾乎沒有負擔多出的美國關稅,各國的出口物價指數(EPI)也是相同的道理,輸美的產品來自中國大陸、德國、墨西哥、土耳其甚至印度的成本都有增加,卻只有日本是例外的。
雖然川普的新關稅規定還沒有完全談妥,但是進口稅已從平均約2%,推升至預估值17%。究竟是出口商、進口商還是消費者,誰要負擔每月約300億美元多出的關稅,這需要好幾個月纔會比較清楚。
經濟學者認爲,漲價不應該只會出現1次而已,企業正在努力找尋降低衝擊的辦法,並把漲價的時間給延後。到目前爲止,歐洲車廠一直在努力吸收多出的價格,但不少消費品業者已調高售價,包括寶僑(P & G)以及雷朋眼鏡等。
路透社發現,自從川普的新貿易政策實施後,歐洲、中東和非洲地區約72%的公司都有漲價。只有18家公佈獲利預警。低價快時尚中國大陸跨境電商Shein,以及亞馬遜的網站,無論是服裝還是電子產品,在美國銷售的中國大陸產品售價均大幅上漲。
路透社指出,這一切都是爲了美國通膨再起埋下伏筆。聯準會上個月因擔心就業市場疲弱,下調了基準利率。由川普提名的聯準會新任理事Stephen Miran卻辯說美國的新關稅政策不會導致通膨,不用過分擔憂某些商品的售價相對變化較小。
波士頓聯邦準備銀行粗估,川普關稅或許會把核心CPI(消費者物價指數)拉昇75個基本點。聯準會主席鮑爾表示,關稅可能對美國目前約2.9%的核心通膨,造成30到40個基本點的影響,但應該是相對短暫的。
因爲美國消費者物價不斷升高,出口需求可能會變少。標普全球(S&P Global)的PMI(採購經理人指數)顯示,自從6月以來,新出口訂單減少的幅度,有擴大的趨勢。
歐盟出口到美國,7月較去年同期減少4.4%,其中德國在8月的出口,更是大減20.1%。荷蘭金融巨擘ING預估,未來兩年歐盟出口到美國的商品,將減少17%,故歐盟GDP可能會減少30個基本點。ING表示,美國新關稅政策的預期影響力尚未完全出現,不過,未來幾個月將會更加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