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火線/「大男主」電影的首選「女一」:黛安基頓
▲奧斯卡影后黛安基頓晚年留影。(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文/朱錦華
奧斯卡影后黛安基頓(Diane Keaton)11日辭世,享年79歲。黛安基頓的名字,無可避免的跟另一個人的名字:伍迪艾倫(Woody Allen)緊緊勾纏在一起。儘管她跟另外兩位能演能導的巨星艾爾帕西諾(Al Pacino)和華倫比提亦曾分別有過一段情。
伍迪艾倫以喜劇起家。黛安在百老匯時兩人即開始合作,代表作是《呆頭鵝》(Play It Again,Sam,1969)。轉戰電影圈後,兩人合作了8部作品,大部分是喜劇,包括《傻瓜大鬧科學城》((Sleeper,1973)、《愛與死》((Love and Death,1975)、以及1977年時讓她在奧斯卡封后的《安妮霍爾》(Annie Hall)。所以,喜劇成了她的底色。
▲黛安基頓與伍迪艾倫合演的喜劇經典《安妮霍爾》。(圖/金馬執委會)
上述演出成就了她,但也讓她變得跟伍迪艾倫更加密不可分。爲什麼會這樣呢?原因之一是兩人有感情上的關係;之二,伍迪艾倫對瑞典導演英瑪柏格曼(Ingmar Bergman)崇拜到貼地。柏格曼愛用「專屬女主角」。有爲者亦如是,伍迪當然跟進。後來,伍迪艾倫乾脆拍了一部「仿柏格曼風格」的肅嚴電影《我心深處》(Interiors,1978),女主角也是黛安基頓。
不過,最早讓黛安基頓被大衆認識的,是名導柯波拉找她參演了史詩級黑幫電影《教父》。她在片中飾演新任教父麥可柯里昂的妻子。《教父》拍了3集。女主角都是她,這個系列也促成她跟男主角艾爾帕西諾的一段情。後來,「當紅女神收割機」華倫比提(Warren Beatty)找她演出了另一部大片:《烽火赤焰萬里情》(Reds,1981),順便跟她談一段戀愛。
▲1981年電影《烽火赤焰萬里情》的海報。(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上述電影改編自左派記者約翰裡德(John Reed)直擊俄國大革命的紀實作品《震撼世界的十天》。黛安飾演感情徘徊在裡德與著名劇作家尤金奧尼爾(Eugene O'Neill)之間的美國女權先驅者白蘭茵(Louise Bryant)。這部長達195分鐘的「爲匪宣傳」大片,非但在美國上映時獲得極高的4000萬美元票房(年度排名13),還拿下奧斯卡最佳導演(華倫比提)等三項大獎,在當年算是一項異數。
不過,無論是《安妮霍爾》、《教父》系列、 還是《烽火赤焰萬里情》,本質上都是「大男主」的電影。除了在《安妮霍爾》裡有較精采發揮之外,其餘兩部戲裡發揮都有限。因此黛安曾嘗試往「大女主」的方向發展。
▲黛安基頓1977年電影《慾海花》的海報。(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其中之一重要嘗試是他演出了改編自勒卡雷(John le Carré)小說、描寫以色列訓練女特工到恐怖組織臥底、刺殺其領袖的《女鼓手》(The Little Drummer Girl ,1984)。無奈它獲得的反應是譭譽參半(韓國導演樸贊鬱後來把它重拍了一個電視劇版)。
另一次重要嘗試是1977年上映的《慾海花》(Looking for Mr.Goodbar)。片中白天她是春風化雨的女教師;晚上則流連酒吧「釣男人」、尋找性刺激。本片是黛安基頓作爲「大女主」最精采的演出之一。本片也是「男神」李察基爾的出道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