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火線/電影革命的先行者:致敬高達

▲世界「電影革命的先驅者」:尚盧高達。(圖/路透社)

文/朱錦華

每年看奧斯卡頒獎典禮的轉播,除了關注重大獎項花落誰家之外,我還特別關注「悼念」(In Memoriam)這個單元。因爲每天面對如海潮般涌來的新聞訊息,閱聽者難免掛一漏萬。例如許多資深影人「仙逝」的消息,我往往是在看到「悼念」這個單元時才知道的。2023年時,我在當中看見了高達的名字。

尚‧盧·高達(Jean-Luc Godard),曾經是一個震懾國際影壇的名字、他是在影壇造反的「胡鬧教主」,也是法國電影「新浪潮」的急先鋒。比他安份許多的「新浪潮」諸鉅子,全部比他早一步登上「仙界」;例如楚浮(François Truffaut)、雷奈) (Alain Resnais)、侯麥(Éric Rohmer)、夏布洛(Claude Chabrol)、希維特(Jacques Rivette)等。唯獨高達,活到了91歲。革命尚未成功,但他活膩了,不玩了。因爲這個世界冥頑不靈,他己無所留戀。

▲高達一鳴驚人的代表作:《斷了氣》。(圖/維基百科共享資源)

跟楚浮、侯麥、希維特一樣,高達同樣出身自《電影筆記》雜誌裡的寫作羣。1959年,他拍了第一部商業長片《斷了氣》(À bout de souffle)。該片出現大量打破傳統線性敘事的跳接手法,生活化的內容及演員們輕鬆自然的演技,一推出就一鳴驚人,並且獲得1960年的「柏林影展」最佳導演銀熊獎。

從1959年到1967年間,是高達創作的高峰期。這段期間他拍了15部長片、8部短片。1960年代中期起,全球陷入一個激盪的、混亂的、革命的年代。反越戰示威從美國蔓延至全球;中國大陸爆發文化大革命;法國在1968年爆發8月學潮。高達身處當時,受到很大沖擊;尢其是文革和毛澤東思想。由於對當時資本/帝國主義體制的厭惡,法國文化界人士普遍對共產主義存有幻想,連拿過諾貝爾文學獎的沙特(Jean-Paul Sartre)也不例外。

▲高達是法國「新浪潮」的指標性人物。(圖/路透社)

高達自此風格丕變。他的電影不再是商業產品,而是革命宣傳傳品。除了女性主義這個堅持不放棄的主題之外,其他的影片幾乎都是政治電影;裡面充斥着反體制、反帝國殖民、反資本主義的影象、演說、圖像、標語、和相關符號。這是一套全新的電影語言;儘管多數人看不懂或很難接受:代表作包括《小兵》(Le Petit Soldat)、《卡賓槍手》(Les Carabiniers)、《中國女人》(La Chinoise)等。

但是隨着上述三大政治/社會浪潮逐漸退去後,高達的革命號召已經沒有多少人理會。1980年代初,高達曾短暫妥協,拍攝了商業色彩較濃的《激情》(Passion)、《芳名卡門》(Prénom Carmen)等電影,但並不持久,之後,他又繼續去拍那些很少人會去看、或者沒幾個人能看得懂的電影了 。

2022年,有人拍了一部叫《像高達一樣寂寞》(Godard, seul le cinéma)的紀錄片。沒錯,曲「高」和寡的高達是寂寞的。更讓他痛苦的是,他活了很久。以致2022年9月13日,他在瑞士選擇以「安樂死」的方式結束自己一生。高達的家人說,高達本人並沒有生病,只是對人生感到「筋疲力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