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火線/致敬法國世紀男神!吳宇森的繆司:亞蘭德倫

▲年輕時的亞蘭德倫,是無數女性影迷心目中的「男神」。(圖/取自IMDb網站)

文/朱錦華

年經時曾被媒體封爲「法國第一男神」的國際巨星亞蘭德倫(Alain Delon),去年8月18日辭世,享年88歲。無數影迷懷念他;許多影壇人士亦然。亞蘭德倫曾是香港名導演吳宇森的「繆司」(創作靈感來源),他多次以不同的方式銘記及向這位偶像致敬。

亞蘭德倫曾到美國發展,整體來說並不成功;但他留下了一部對香港電影史有深遠影響的作品。1965年,他跟安瑪格烈特(Ann-Margret)合演了一部犯罪動作片《喋血街頭》(Once a Thief)。內容描述一名更新人出獄後有意改過自新,帶着妻女去過平靜的平常人生活。

▲亞蘭德倫的《喋血街頭》,間接影響了香港電電影史的發展。(圖/取自IMDb網站)

然而一名對他有嚴重成見的警察,依然對他糾纏不休(這個故事元素來自雨果的名著《悲慘世界》)。還有一名疏遠的兄弟,不時挑釁他犯罪的過去。由於警察的騷擾,他一直無法穩定工作和回到正常生活。最後迫於無奈,他重新走上犯罪之路…。

英文裡,Once a這個用詞,後面通常會接着Always a,類似中文裡「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的意思。所以,Once a Thief,直接解讀是:「一朝是賊,永遠是賊」。這個片名,其實是暗喻「江湖人回頭太難」的悲歌。 這個故事聽起來有點耳熟是不是?

▲吳宇森版《英雄本色》的電影海報(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1967年,香港導演龍剛改編了它,拍出了他在粵語片時代最重要的作品:《英雄本色》(謝霆鋒的老爸:謝賢主演)。接下來的故事大家都曉得:1986年,吳宇森和徐克使用原片名重拍了這個故事,成爲香港電影史上最成功的商業電影之一。吳宇森甚至親自下海,在片中飾演那個對更新人窮追不捨的警察。

吳宇森對亞蘭德倫的原作並未忘情。1990年他拍了一部劇情跟美國電影《越戰獵鹿人》十分相似的電影,卻取了一個跟內容無多大關聯、而是明顯向亞蘭德倫致敬的片名:《喋血街頭》。我想這並不是巧合。

▲兩男一女結伴冒險的浪漫悽美故事:《縱橫四海》。(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同樣是1967年,亞德德倫演出了勞勃安利可(Robert Enrico)的一部動作片《冒險者》(Les Aventuriers)。這是一部描述兩男一女在事業受挫後,一起到非洲外海尋寶的故事;內容浪漫、悽美;有點像是楚浮(François Truffaut)經典《夏日之戀》(Jules et Jim,1962)的動作版。該片在香港的譯名是《縱橫四海》。

1991年,吳宇森找來周潤發、張國榮、鐘楚紅拍了一部以法國爲背景、描述兩男一女合夥盜寶的電影;片名也叫《縱橫四海》!你難道還認爲這是巧合嗎?更絕的是,這部電影的英文片名,竟然叫Once a Thief!吳宇森對亞德德倫的銘記刻印,真是無處不在啊! 當然,吳宇森最受外國影評人推崇的代表作《喋血雙雄》(1989),也處處可以看到他向亞蘭德倫致敬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