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火線/這個殺手真夠冷!亞蘭德倫與《獨行殺手》

▲亞蘭德倫演藝生涯中的顛峰神作:《獨行殺手》。(圖/央視網/公共版權影片)

文/朱錦華

法國導演梅爾維爾(Jean-Pierre Melville)1967年的神作《獨行殺手》(Le Samouraï),開始時有一行字幕:「沒有誰比武士更孤獨。或許,只有林中的老虎,才瞭解武士的孤獨。」上述這段話,引述自新渡戶稻造1899年所着的 《武士道:日本之魂》一書。

資深影迷都曉得,梅爾維爾是出了名的「武士道控」。《獨行殺手》說的正是武士道的故事。 該片之所以成爲電影史上的「神作」,是因爲梅爾維爾爲銀幕上的「殺手」塑造了一個經典的形象 :氈帽(Felt hat)、風衣、白手套、冷峻的臉,爲這部極度風格化的犯罪電影,注滿了戲劇張力。這張臉的主人,是亞蘭德倫(Alain Delon),他於去年8月18日辭世。

▲梅爾維爾在高達1959年經典作《斷了氣》裡客串演出的畫面。(圖/公共版權照片)

無論對亞蘭德倫或梅爾維爾來說,《獨行殺手》都是他倆畢生的代表作。不過有趣的是,這部電影其實不完全是原創。它的靈感源自1942年的一部電影、改編自格里安葛林(Graham Greene)小說的《受僱的槍手》(This Gun for Hire)。這兩部電影不但情節像、主角造型像、連電影開頭那一幕都像(男主角在黑暗的房間裡躺在牀上抽菸;然後起身,出門「幹活」)。

巧的是,《受僱的槍手》的男主角,名字叫亞倫賴德(Alan Ladd)。那爲什麼成爲不朽經典的並非《受僱的槍手》,而是《獨行殺手》呢?

▲亞蘭德倫年輕時在歐洲影壇十分活躍 。(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原因在於後者呈現出一種統一的、強烈的、冷冽的作者風格。梅爾維爾在視覺效果上用低冷的色調;不是陰天就是下雨。聽覺上極爲靜默,將近一半的畫面沒有對白;出現背景音樂的次數也很少。他以極簡主義的手法處理戲劇性的場面(例如槍擊、打鬥),但在處理敘事過程(例如作案、跟監)和事物(例如手槍、鑰匙、衣物)時,卻又詳盡細膩得讓人想起了另一位善於描寫孤獨的風格大師佈列鬆(Robert Bresson)。

孤獨是本片的主題,「義理」則是主角走向的結局,兩者都跟武士道有關。所謂「義理」,簡單一點說,就是有恩必須報恩,有仇必定報仇。這是武士的信條,儘管他已變身成爲一名現代社會的殺手。

▲吳宇森的作品的深爾維爾的影響。(圖/記者黃克翔攝)

本片的法文片名Le Samouraï原意就是武士。這部電影當年在臺灣上映時,取了一個讓人一頭霧水的片名:《午後七點零七分》。個人十分不以爲然(因爲它跟內容一點都扯不上邊),所以寧願使用更能反映影片本色的香港譯名《獨行殺手》,大陸也沿用此一譯名。

《獨行殺手》影響了後來的無數電影;包括威廉佛烈金(William Friedkin)的《霹靂神探》(The French Connection.1971)、吳宇森的《諜血雙雄,1989》、以及盧貝松的《終極追殺令》(Léon,1994)等。英國《Empire》電影雜誌2010年票選「世界百大電影」時,《獨行殺手》排名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