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會體檢之二/綠溝通問題自亂陣腳 總預算案回神吹響反攻號角
▲新國會頻爆衝突。(資料照/記者屠惠剛攝)
記者皮心瑀、杜冠霖/臺北報導
新國會紛擾不斷,藍白憑藉着多數席次,不顧程序瑕疵硬推爭議法案,民進黨當然可以指責國民黨、民衆黨沒收討論傷害民主根基,但在屢戰屢敗之餘,也應反求諸己。觀察這一年來,朝小野大對於執政黨來說本就辛苦,但卓內閣對政治攻防的不敏感,黨團在作戰時方向的不明確,也讓綠委私下抱怨不小,不過最關鍵的仍是行政院與立法院間的橫向溝通出了問題。幸好多次磨合下,終在總預算案打出漂亮一仗。
表決屢吞敗仗 抱怨51席不如過去27席
回顧立法院的風風雨雨,新會期一開始,國會改革案便吵得砲聲隆隆,民進黨質疑修法實質爲「擴權」,找到論述基準點後反守爲攻,一句「表決能輸,論述不能輸」,便是贏得民衆支持的關鍵,大批「青鳥」集結,也在釋憲戰場上取得勝利。但到了第二會期,藍白進攻變得又急又猛,在財劃法上出現「三分珍」、選罷法上出現「一分瑩」,總預算案的審查更像是殺紅了眼。面對在野戰場齊發,綠營攻守的能量卻反而減弱,在爭議法案上難再吸引到民衆關注。屢吞敗仗下,甚至有人抱怨現在的51席戰力似乎不如過去最慘時候的27席。
然而,民進黨只有27席的立法院,是有着調和鼎鼐能力備受肯定的前立法院長王金平所在的立法院,朝野間還有辦法找到縫隙溝通,取得共識,但這回,擁有31年經歷的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早早看出民衆黨並非自稱的關鍵少數,藍白合密不透風,而這樣的在野聯盟也沒有對話之意,作爲立法院長的韓國瑜,更是無力主導國民黨,與當時27席時的狀況、氛圍自然不同。
對於去年下半年的節節敗退,綠營不少人士對於黨團破窗那晚及財劃法行政院蹣跚應戰最爲不滿。首先,對於徹夜守議場,有綠營幕僚回憶,當時爲阻擋藍白三讀財劃法、憲訴法、選罷法,黨團原本規劃要放青鳥佔領議場,但因層峰反對,最終臨時喊卡,這先是前端的溝通工作沒做好,再來,到了早上,大家做好打仗的心理準備,卻又讓藍委輕鬆從側門攻入,各種戰略到底有沒有想好、佈局好?
該幕僚疑惑,不讓青鳥衝了,爲何連阻擋藍白委的策略都沒做出來?黨團把所有人叫來,發出甲動,但委員到了現場,卻甚至要怎麼做的指示都不清楚,「我們守了一整晚,感覺卻像在浪費時間」。
行政立法溝通未到位 影響議事攻防節奏
有立院人士觀察,民進黨團不像以前攻勢又快又準,除了守議場的事件,還有像是當初被炎上的戒嚴文,整體的感受是黨團辦公室在沒有主任之後,因爲缺乏系統性的運作,步調越來越亂,內部應變上不夠迅速,而柯建銘上個會期人因膝傷開刀不在前線,前線立委是否能精準接受到訊息,再加上與行政院的溝通沒到位,都讓外界感覺到執政黨的混亂,更影響了整個進攻、防守的節奏。
事實上,早早就有綠委私下直指這屆內閣團隊反應慢半拍,論述能力不夠強、敏感度不高,這樣的表現等到了預算會期會被修理得更慘。身在主戰場的委員們有怨言,在處理財劃法時不滿更是炸鍋。不具名的綠委表示,相較於蔡英文執政時期,當時府院小組能即時掌握協商法案進度,決策反應迅速。然而,本屆直到總預算審議時,行政院才明顯加快步調,府院黨三方協同發動一系列攻勢,才讓總預算的爭議引起社會關注。而民進黨立委蔡其昌也曾在公開場合指出,民進黨內部在部分環節出現溝通落差,府院與黨團應提升協調機制的即時性,否則容易被對手利用時機與資訊落差進行分化。
有立院人士觀察,「現在的府院很像那種文質彬彬的書生,黨團則是一羣武將,可是沒有一個領導者在」,從機關間的配合來看,過去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合縱連橫的能力強,而蔡英文八年任內,作爲行政院副秘書長的何佩珊是居中與立委協調的重要角色,如今朝小野大,挑戰更多,各方的溝通應要更無礙、暢通,但目前似乎卻見不到有人跳出來能把這個工作做好。
大罷免民氣可用 再度主導議題
對於這樣的狀況,身兼民進黨主席的總統賴清德已宣示要強化行政立法溝通平臺。有黨團成員表示,黨內會議一直都有進行,溝通基本上保持順暢,黨內磨合已逐漸趨於穩定,近期會議頻率大幅提升,討論內容更加緊密,府院黨間的意見交換也變得更加密切。然而,國會畢竟處於少數狀態,如何在投票結果難以逆轉的情況下,確保論述不落下風,是經過多次實戰才逐步調整的策略。此次總預算的攻防戰便是一個成功範例,而作爲執政黨,政府應該在新會期主動出擊,以具體法案來主導議題,避免持續陷入被動應對的局面。
針對總預算的攻防,綠委吳思瑤日前受訪時提到,行政與立法的分工模式其實已經過長時間演練。初期行政部門確實顯得較爲保守,反應速度也稍嫌遲緩,但目前的策略已經調整爲由黨團率先發動攻勢,每天召開記者會、設定議題,並迅速集結聲量形成強勢迴應,確保立場傳達的效率與影響力。
民進黨在國會少數的現實下,經歷了一連串挫敗後,終於在總預算案找回節奏,逐步調整攻防策略,柯建銘迴歸後拋出的大罷免,也讓綠營再度掌握議題主導權。只是,民氣可用,卻也瞬息萬變,未來如何持續擴大戰果,穩固戰線,依舊不可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