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車不降價就等死?貨物稅卡脖子 2大關鍵又看人臉色

進口車關稅成爲臺美談判重點,國產車產業惴惴不安。(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臺美積極談判對等關稅,負責臺美關稅談判的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11日透露,美規車是雙方談判必考題,間接呼應臺灣可能開放美規車,甚至零關稅進口的市場傳聞。若零關稅成真,國產車面臨嚴峻挑戰,業界喊話除了貨物稅之外,「國產車自制率的條件」與「國內無產製零組件進口關稅」兩個關鍵成本也直接影響價格,若要開放美規車,國產車也應該放寬,才能保住相關產業。

事實上,車輛公會多次警告調降汽車關稅引發的產業衝擊,並建議優先調降貨物稅而非關稅,維持合理的整車進口關稅稅率,同時協助調降零件進口關稅稅率,尤其是國內不產製零件的進口關稅應降爲零。

若進口車關稅真的降爲零,車輛公會警告,全臺2500家汽車整車廠與零件廠將受到衝擊,影響上下游至少30萬就業人口。面對「海嘯第一排」的衝擊,國產車業者期待能與進口車保持價格差距,喊話能調降貨物稅,同時放寬自制率要求及零件進口關稅。

去年8月,經濟部調整國產車自制率,國產零組件第一年需達15%、第二年爲25%,第三年升高至35%,車廠成本也因此升高,國產車價格難降;另外,國產車許多關鍵零件,包括引擎或變速箱系統多半從國外進口,若非自制零件關稅沒有跟着降低,國產車價格也沒有往下調降的空間。

面對產業衝擊,考驗談判團隊的攻防策略,同時主管機構的配套措施也是重點,在關稅談妥,讓步條件公開之前,國產車產業惴惴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