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白龍派出所:暖心服務“圈粉”全國遊客

本文轉自:人民網-廣西頻道

“這周我送了三面錦旗,全是外地寄來的!你們民警真行!”2月15日,快遞小哥將一面上海遊客的錦旗送到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公安局白龍派出所時,忍不住嘖嘖稱奇。他或許未曾想到,這些跨越千里的紅色錦旗,不僅是一份份謝意,更是一張張“楓橋經驗”的生動答卷——春節期間短短七天,桂林市公安局白龍派出所接連收到青海、廣州、上海三地寄來的錦旗和一封手寫感謝信,每一份背後都藏着一段民警與羣衆的“雙向奔赴”。

2月2日,青海藏族遊客才女士的手機遺落在滴滴車上,內藏大量旅途照片和行程信息。接警後,民警調取沿途10餘個視頻監控,篩查百餘輛相似車輛,終將手機尋回。得知才女士已返程,民警自費郵寄歸還。一週後,一面寫着“尋物神速 忠誠爲民”的錦旗從青海翩然而至,才女士在電話中哽咽:“你們讓我相信,陌生人之間也有親人般的溫暖。”

近年來,白龍派出所持續傳承和發揚新時代“楓橋經驗”,以警情日研判機制爲抓手,依託分局“1+6+N”情指行一體化實戰平臺,深化“一室兩隊”建設,將每一件警情均當做羣衆的急難愁盼事來辦,打造覆蓋所有警情的警情全量分級研辦模式——接警後立即啓動警情研判、警種協同、跨區域協作等,確保每一起治安警情在6小時、刑事警情在9小時、複雜案事件在24小時及重大案事件在72小時內辦結。2024年,該所爲羣衆解決急難愁盼294件,收到錦旗20餘面,羣衆滿意率達99.14%。

2月15日晚,上海遊客劉女士丈夫的工作手機遺失,內有單位核心資料。值班民警唐卓琰民警通過手機定位鎖定30公里外的臨桂區,但信號在村落中時斷時續。唐卓琰帶着一名輔警,一路追蹤5個小時,最終在一輛滴滴車夾縫中尋回手機。“手機冰涼,但民警的手是暖的。”劉女士在感謝信中寫到。

白龍派出所創新“科技+實幹”雙軌模式——整合轄區聯網攝像頭進行24小時視頻巡查,發揮警務站前沿作用,建立“全維全息智慧警務平臺”,通過人流熱力圖和無人機全時空巡邏,構建起“站點聯防+地空對接”的立體防控體系;同時組建“黨員突擊隊”,24小時應對緊急任務。僅2025年春節,該所便幫助羣衆找回失物23件,尋回走失老人、兒童6人。

“楓橋經驗不是口號,而是刻在骨子裡的習慣。”白龍派出所所長張坤指着辦公室牆上的地圖說。地圖上密密麻麻標註着景區、酒店和糾紛高發點,旁邊貼着一張便籤:“小網格19個,微網格141個……”

2月9日,上海遊客劉先生在遊覽雙塔公園時,不慎丟失了一臺價值14000元的運動相機。接到求助後,白龍派出所迅速啓動網格聯動機制,民警與網格員協同作戰。網格員利用對轄區地形的熟悉,迅速鎖定可能的遺失區域,民警則通過調取監控和走訪調查,僅用兩小時便在公園附近找到了相機。劉先生激動地說:“沒想到這麼快就找回來了,桂林警察真是神速!”

這一成果得益於白龍派出所將“楓橋經驗”融入網格化治理之中,針對轄區商圈和景區特點,依託智慧立體精細網格體系,對接社區、街道辦等部門,構建的網格聯動機制。網格員作爲“前哨”,第一時間發現並上報問題,民警迅速響應,讓“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以實際行動讓“楓橋經驗”轉化爲守護羣衆的堅實力量。

當青海的錦旗、廣東的點贊、上海的感謝信如候鳥般飛越山河,白龍派出所的民警們早已奔赴下一個現場。“您看,又一封感謝信到了!”值班民警舉着信封笑着說。(周長輝 楊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