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時評】唱響新時代的智慧田園牧歌
原標題:【光明時評】唱響新時代的智慧田園牧歌
【光明時評】
從北斗導航系統精準引導農機穿梭於廣袤田野,到5G物聯網實時監測溫室大棚的溫溼度數據;從無人機在果園上空高效噴灑農藥,到區塊鏈技術爲每一棵蔬菜建立可追溯的“數字身份證”……當前,智慧農業正在全國各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近日,農業農村部、科技部等7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加快提升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的實施意見》,文件聚焦推進構建梯次分明、分工協作、適度競爭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部署了8項具體舉措,爲加快提升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切實以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支撐農業強國建設提供了行動指南。
當前,以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爲特徵的新一輪農業科技革命正在孕育,我國智慧農業蓬勃發展。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智慧農業市場規模約1050億元,同比增長11.7%;2025年,預計市場規模將達到1200億元。目前,從生產應用場景來看,我國智慧農業生產主要以數字平臺服務和智慧種植爲主,佔比總和達67%,植保無人機、智慧養殖佔比分別爲20%、12%。我國已初步建立智慧農業創新體系,作物表型高通量解析、土壤現場快速測量裝備、大型農業通用型機器人化作業平臺等多項技術取得突破。爲加速推廣應用智慧農業相關技術,我國支持建設了一批國家智慧農業創新應用項目,一批信息技術與農機農藝相融合的技術模式形成,一個個智慧農場、牧場、漁場拔地而起。
智慧農業蓬勃發展,得益於政策的堅實支撐。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對發展智慧農業作出系列部署,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明確提出“支持發展智慧農業”。伴隨着數據要素在農業全產業鏈中深度滲透、融合應用,農業科技發展水平也加速提升,推動我國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實現量質全方位提升,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將顯著增強。例如,農業大數據平臺的加快建設,能夠推進農業數據資源的整合治理和交換共享,強化對重要農產品的全產業鏈監控,減少信息不對稱。我們看到,農業在生產、經營、管理、服務等全產業鏈全環節智慧化、數字化改造方面,爲助推鄉村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新機遇、新空間。
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信息技術的賦能下,智慧農業正爲實現農業生產智能化、精準化和高效化提供助力,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在生產環節,通過安裝在農田中的傳感器收集土壤、氣象、作物生長等數據,經智能分析後,爲農戶提供精準的播種、施肥、灌溉等農事建議。在加工環節,農產品加工設備的智能化升級能夠使其在精確控制加工精度的同時,保證產品的質量和口感,還能根據農產品的大小、色澤、瑕疵等進行快速分選,提高了加工效率和產品質量的穩定性。在運輸過程中,先進的溫溼度控制系統和監控系統,能夠確保農產品在運輸和儲存過程中的品質不受影響,一些地區採用液氮製冷技術,使農產品能夠在極短時間內速凍,最大限度地保持其新鮮度和營養成分。
此外,互聯網技術的普及爲農產品的生產和加工提供市場導向的信息,促進農業產業鏈與市場需求的精準對接。有報告指出,2023年,農村網絡零售額達2.49萬億元,農產品網絡零售額爲0.59萬億元,展現了農村經濟智慧化數字化轉型的巨大潛力。當直播變成“新農活”,手機變成“新農具”,數據變成“新農資”,智慧農業的發展也爲農產品產銷對接提供了新通路。
未來,智慧農業必將有更多的“打開方式”。讓我們一同期待科技爲農業現代化插上騰飛的翅膀,爲進一步實現農業現代化注入強勁動能,唱響新時代的田園牧歌。
(作者:熊學藝,系北京農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