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匠心築夢,唱響新時代勞動讚歌

“每個人都是一滴水,聚在一起,就成了潮。100多年前,潮來了。”在青島工人運動紀念館,《潮——銘記青島工人運動》的宣傳片如此開篇,展示了從十九世紀末青島開埠、工商業興起、工人階級誕生之後百餘年,青島工運事業波瀾壯闊的歷史。

百年工運,薪火相傳。從五四運動青島工人階級開始展現於中國政治舞臺,到在中共青島地方組織的領導下開啓反日鬥爭和同盟大罷工,再到1949年6月2日青島解放,工人階級翻身成爲主人……青島工人階級與這座城市,一同成長,一同發展壯大。

黨的二十大明確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中心任務。這一中心任務,就是我國工人運動的時代主題。今天,越來越多的一線職工自覺把個人夢與中國夢緊密聯繫在一起,勤勉工作,奮發有爲,唱響新時代新徵程勞動者之歌。

創新創造,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質量的勞動創造。今年以來,圍繞市委、市政府謀劃確定的“10+1”創新型產業體系、十大現代服務業、“4+4+2”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國際航運中心等重點發展方向,全市工會系統找準結合點、切入點、着力點,加快構建“五位一體”職工創新創造工作體系,強力推動職工創新成果轉化,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具體工作中,各級工會組織以全員創新企業、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創新班組、創新能手、創新成果等羣衆性創新創造爲載體,示範帶動各級各類職工創新培育體系廣泛建立,組織引導廣大勞動者立足本職崗位,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中攻堅克難,在新興產業發展壯大中開拓進取,在未來產業培育生長中大膽探索。

在青特集團,“青島大工匠”王京京領銜的“創新工作室”是加快“五位一體”職工創新創造工作體系中的傑出代表。王京京是青特集團的技術主管,雖然每天與冷冰冰的機器設備打交道,但他從沒有覺得枯燥。他自學理論知識,刻苦研究設備運行原理,從解決工作實際問題入手,在重型商用車驅動橋總成關鍵技術等領域取得36項創新成果,授權國家發明專利6項,實用新型專利20餘項,三年累計爲公司增加效益近2億元。

職工羣衆性創新是助力企業轉型升級的“催化劑”。市總工會每年出資1000餘萬元,專項用於青島工匠人才培育和全員創新企業、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職工創新成果轉化。如,出臺《青島市職工全員創新競賽管理辦法》,建立科學有效的創新激勵機制,常態化開展“五小”創新活動,鼓勵職工圍繞生產工藝改進、產品設計和設備更新維保開展小發明、小創造、小革新、小設計、小建議。

目前,全市涌現出市級以上全員創新企業70家、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270個、創新型班組150個、職工創新能手100名、職工創新成果10萬餘項。各級創新工作室猶如創新的“孵化器”,年均培育應用職工創新成果5000餘項。

以賽促練,拼出項目建設加速度

以賽促練,以賽代訓,是對勞動競賽作用的最好概括。

從百年工運歷史來看,1951年,郝建秀在全國“紅五月”勞動競賽中創造出一套優質、高產、低耗的細紗工作法——郝建秀工作法,在全國紡織行業推廣。

這之後,以勞動競賽爲抓手,圍繞重大戰略、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重點產業開展的技能比武持續開展,“賽”出了高質量發展“新氣象”。

2月6日,青島“新春第一會”吹響“以高質量項目建設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衝鋒號。市總工會積極響應號召,3月份即在全市啓動“振超杯”勞動競賽,以賽促練,推動項目建設提質、提速、提效,爲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積蓄強勁動能。

按照部署,今年的勞動競賽計劃開展3000餘項,發動超過150萬人次職工參與,發起項目招引、簽約、落地、開工、建設等競賽攻勢,促進重大戰略、重大工程、重大項目落地,服務重點產業高質量發展。

目前,各區市和海檢集團、山東電建三公司等企業已陸續開展勞動技能競賽,以賽促訓、以賽育匠、以賽保安、以賽提質、以賽增效,激發了廣大職工學習技能、提升素質的熱情,營造起比學趕超、爭創一流的良好氛圍。

“勞動競賽起到了強信心、鼓幹勁、增技能、促發展的重要作用。”市總工會有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各級工會組織將勞動競賽與上合示範區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緊密融合,依託勞動競賽比質量、比安全、比進度、比創新、比文明、比管理,推動了青島地鐵建設工程、海底隧道等重點建設項目加速推進,構建起以市級競賽項目爲引領、區市和行業競賽爲重點、企業競賽爲基礎的多層次技能競賽體系。

竭誠服務,促進職工全面發展

走進李滄區工人文化宮,“惠工家”溫馨滿滿。在這裡,網約車司機不僅可以優惠充電,還能吃上一份10元左右的優惠午餐,享受15元一次的理髮和24小時自助洗車、子女愛心託管托育等服務。如果累了,還可以到充電樁旁邊的休息區休整。

小驛站傳遞大溫暖。爲解決外地來青職工、新業態勞動者身心壓力大、城市歸屬感不強等問題,市總工會精心打造“青島·惠工家”服務項目,將工會服務主動送到職工身邊,讓職工能夠隨時、隨需、隨地找到工會、融入工會,享受到工會便捷高效的服務。目前全市已經建成136家“惠工家”,入住職工5.4萬餘名,服務職工20萬餘人次。

依託“惠工家”公寓的公共區域,“惠工家”還推出了“管家+平臺”的服務模式,職工可在居住地按需“點餐”,各級工會“接單”,培訓、文藝演出、體育比賽等多樣化服務都可一鍵送到職工“家”中。不僅如此,各級工會還依託企業商家和各類公共文化場所打造了784個工會驛站,其中,87家驛站可以提供24小時智能化服務,便捷提供健康體檢、心理輔導、學習閱讀等服務,累計服務職工300餘萬人次。

服務陣地多元的同時,服務形式也更趨多元。青島各級工會組織積極順應“互聯網+”“大數據+”“智能化+”趨勢,打造數字平臺,升級服務模式,優化服務流程,以數字之力重塑服務生態。如,研發“困難職工自測小程序”,幫職工快速自測是否符合困難職工家庭條件;打造健康防護“掌上辦”,在移動平臺設立“互助保障”模塊,主動抓取就醫結算數據,“鍵對鍵”服務職工;在心理健康方面,開啓“雲守護”,創新制定職工心理健康服務市級地方標準,建成250餘個職工心理健康服務陣地……

“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徵程上,每一個人都是主角。”面向未來,全市工會系統團結動員廣大職工奏響“咱們工人有力量”的主旋律,用創造擁抱新時代,以奮鬥鑄就新輝煌,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青島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