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產能出清前夜:龍頭延續虧損 二三線用減產換減虧 下半年進入出清關鍵節點

財聯社7月14日訊(記者 劉夢然)今年上半年,國內光伏市場經歷政策引發搶裝潮,1-5月新增裝機量達到197.85GW,同比增長約150%。不過,對於仍處於階段性供需失衡的光伏行業,其對產業鏈利潤支撐有限,晶硅主材企業仍處於普遍虧損中。

近期,中報業績預告陸續出爐,光伏行業多家企業在預告中提到,產業鏈各環節產能供需失衡,庫存壓力導致產品價格下行,影響經營業績。財聯社記者注意到,目前光伏板塊上市公司中,通威股份(600438.SH)、TCL中環(002129.SZ)、隆基綠能(601012.SH)、晶澳科技(002459.SZ)等上半年預計虧損金額均超過20億元。這也是光伏行業營收規模最大的幾家企業,其虧損程度基本和規模成反比。

行業“寒冬”延續,但轉機亦在顯現:已有光伏企業今年前二季度虧損幅度收窄,隆基綠能同比減虧達到24.43億元到28.43億元,愛旭股份(600732.SH)則預計在Q2實現單季度盈利;同時,在近期“反內卷”推進中,產業鏈各環節報價已經出現上漲,下半年進入出清關鍵節點,價格中樞穩定擡升後,爲光伏企業全年業績指引提供樂觀信號。

龍頭公司業績分化但依舊承壓

上半年,國內光伏新增裝機呈現前高後低的局面,其中5月單月新增裝機達92.92GW,同比增長388%,創下歷史新高。

與之對應的是,光伏產業鏈價格也在經歷明顯波動。2月,受新能源電價政策以及前期產品價格超跌因素影響,光伏產業鏈價格迎來一波反彈,多晶硅、硅片、電池片、組件等各環節價格均有不同程度回升。

但在二季度之後,因政策節點臨近和供貨週期影響,終端市場迅速降溫。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數據顯示,6月下旬,n型復投料成交均價降至3.44萬元/噸,n型顆粒硅成交均價降至3.35萬元/噸。硅片、電池和組件價格變動基本同步。

從最新披露的中報業績預告金額看,頭部企業受限於產能規模較大,虧損幅度較去年同期擴大:通威股份預計上半年淨虧損49億元-52億元,上年同期淨利潤爲-31.29億元;其次是TCL中環,預計上半年淨虧損40億元至45億元,上年同期虧損30.64億元;晶澳科技預計上半年淨虧損25億元-30億元,上年同期虧損8.74億元。

在企業生產經營方面,多家企業一季度改善,TCL中環Q1歸母淨利潤爲-19.06億元,同比下降116.67%,但是環比增長47.9%;通威股份Q1淨利潤虧損25.93億元,但是環比增長15.43%;隆基綠能Q1虧損14.36億元,但是環比增長32.04%。

到二季度,則呈現一定分化,TCL中環預計單季虧損預計20.94億元-25.94億元,虧損額較一季度擴大;通威股份Q2預計虧損金額23.07億元-26.07億元,環比基本持平。

隆基綠能和晶澳科技在Q2虧損有所收窄,前者虧損金額在9.64億元-13.64億元,較上半年同比減虧24.43億元到28.43億元,是光伏頭部企業中減虧金額最高的企業;晶澳科技Q2淨利潤虧損8.62億元-13.62億元。

價格持續低迷,庫存壓力顯著等因素,是導致頭部企業虧損的重要原因。通威股份在業績預告中稱,報告期內,雖國內外光伏新增裝機規模持續增長,但行業供需失衡狀況仍未顯著改善,各環節產品價格持續低迷。

TCL中環則提到,分佈式搶裝潮後,產業鏈在5-6月需求逐步降溫,疊加產業鏈各環節產能供需失衡,庫存壓力等因素影響,產品價格持續下跌,受產品價格下跌及存貨減值影響,公司報告期內經營業績虧損。

二三線企業用減產換減虧

從2023年四季度起,光伏行業進入虧損週期,多家晶硅主材環節企業連續多個季度虧損。

與頭部企業承壓加劇所不同的是,多家聚焦單一環節的光伏企業虧損幅度開始明顯收窄,二線硅片企業更爲顯著:雙良節能(600481.SH)預計上半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爲-5億元至-6.5億元。去年同期公司虧損12.57億元;京運通(601908.SH)預計上半年淨虧損1.65億元到2.25億元,公司去年同期虧損13.17億元。

與頭部企業形成對應的是,二三線企業呈現出“賣的少虧的少”的局面。京運通在業績預告中列舉了週期衝擊影響,其硅片環節利潤依然爲負。不過,公司同時提到,及時調控產能利用率,加快庫存週轉,公司新材料業務經營情況同比好轉,帶動整體經營情況同比大幅改善。

從產能規模看,通威股份早已實現由上游硅料到終端光伏電站的全產業鏈佈局,其高純晶硅、太陽能電池業務連續多年穩居全球市佔率首位,組件出貨量也位列全球前五;TCL中環去年硅片出貨同比增長10.5%至125.8GW,整體市佔率居於行業第一。

有分析人士對財聯社記者稱,大產能、高庫存、高固定成本,是光伏龍頭在面臨價格下跌時的三項主要壓力。尤其在週期下行的調整階段,在保銷售保市場份額,與“賣一片虧一片”的矛盾仍在,侵蝕製造環節利潤。

今年4月,億晶光電(600537.SH)在年報中披露其常州基地5GW PERC電池產能和滁州基地7.5GW TOPCon電池產能已經於2024年底停產。財報顯示,公司在一季度歸母淨利潤同比減虧約1.6億;上半年,公司預計淨利潤-1.20億元至-1.60億元,去年同期公司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爲虧損4.70億元。

此前,有企業人士在與財聯社記者交流時稱,(自律)減產可以避免在市場環境惡劣時過度消耗資源,等待行業回暖時機;同時,減產也有助於推動行業產能出清,減少市場無效供給,促使市場供需關係逐步恢復平衡,進而帶動產品價格回升。

此外,技術路線不同帶來的溢價差,也是光伏企業改善業績的重要因素。愛旭股份是目前晶硅主產業鏈企業中,唯一在Q2實現盈利的企業。公司預計上半年歸母淨利潤虧損1.7億元-2.8億元。去年上半年,愛旭股份虧損額爲17.45億元。

結合公司一季度歸母淨利潤虧損3億元測算,愛旭股份Q2實現歸母淨利潤約爲0.2億至1.3億元。公司提到,ABC組件產銷兩旺,通過深耕歐澳日等高價值市場、高價值場景,海外銷售佔比顯著提升,公司整體毛利率持續向好。

下半年進入出清關鍵節點

隨着中報業績初步揭曉,光伏企業全年業績表現更受關注。近期,工信部等部委與行業協會推動的“減產”與“創新”政策逐步落地,多家頭部企業主動削減開工率或延期新產能投放,光伏產業鏈上游價格7月以來呈現回暖走勢,多晶硅n型復投料和顆粒硅上週漲幅雙雙超過6%。

多家頭部企業表示下半年進一步有望改善經營業績。在今年4月進行的年度業績說明會上,隆基綠能董事長鍾寶申曾表示,通過深化降本增效,推動經營業績同比實現減虧,目標到今年三季度回到盈虧平衡線。

晶澳科技在今年5月接受投資者調研時稱,中國光伏行業正在進入本輪下行週期的最後階段,在主管部門、企業、協會相關措施的推動下,整個光伏行業正在加速實現再平衡,到今年第三或第四季度應該能夠出現好轉。

不過,晶澳科技也同時提到,實質性的出清或者再平衡可能還需要更久的時間。同時行業的發展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政策的實施效果、市場需求的變化、企業的經營策略調整等,實際的去產能時間可能會有所波動。

需要注意的是,在國內市場經過搶裝潮後,下半年市場增量也面對不確定性。雖然從長期視角,全球清潔能源轉型趨勢不改,光伏作爲重要的清潔能源形式,潛力依然巨大。但僅以短期看,國內光伏市場終端需求增速放緩,海外歐洲7、8月進入暑休,多方分析認爲需求難以大幅提升。

但業內的共識是,這種需求變化將進一步刺激光伏產能出清,而下半年將是關鍵節點。硅業分會在分析中提到,在有限的下游需求下,品質差異不大且價格相對較低的產品將優先成交。因此在本輪提價過程中,綜合成本較高的企業則處於相對劣勢,若長期庫存積壓且缺乏現金流支撐,將面臨停產風險,進而推動多晶硅供應結構重塑。

鈞達股份(002865.SZ)在最新業績預告中提到,隨着國家有關部門供給側改革持續深入,依法治理企業低價無序競爭,推動落後產能有序退出,光伏行業正逐步迴歸良性發展軌道。經過此輪週期調整,中國光伏產業將從粗放型規模增長的發展階段,邁向技術創新爲核心的高質量發展階段。

該公司預測,伴隨行業技術迭代及落後產能淘汰出清,光伏行業集中度有望進一步提升。公司作爲光伏電池龍頭企業,受益於技術領先及行業集中度提升,有望實現業績改善及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