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之亂-川普對等關稅玩過頭 恐加速美國遭孤立
川普的「對等關稅」已呈現全面「關稅懲罰化」的走向。圖/美聯社
川普的「對等關稅」已呈現全面「關稅懲罰化」的走向,這場關稅風暴不再是單一貿易爭端,而是一場美國式霸權重新洗牌的總體攻勢。川普用關稅構築一道新的全球「經濟鐵幕」,向全世界宣示:若不能服務美國利益,就準備承受代價。
從表面上看,川普聲稱這些政策是爲了確保「公平貿易」,但所謂「公平」,已不再與國際標準掛鉤,而是以美國單方面的利益評估爲準繩。最令人警惕的是,川普並未將這套政策限縮於貿易領域。他公開警告,若要報復,就等比例加碼反制;任何支持金磚國家「反美」政策的國家都將面臨10%的額外關稅。彷彿將所有談判轉化爲恐嚇戰術,也使國際制度面臨瓦解風險。
過去數十年,無論是WTO機制還是區域經貿合作,都是建立在制度規則與多邊協議的穩定之上。川普卻公開質疑這些制度對美國「不公」,進而片面施壓、自訂遊戲規則。在這個邏輯下,「對等」不再意味公平,而是「你讓我滿意我才手下留情」的強者邏輯。
更嚴重的是對緬甸、寮國與柬埔寨的懲罰性關稅,高達36%以上的比率幾乎等同於全面封殺。四國對美出口總量雖小,但在特定產業如服裝與初級農產品出口上卻極爲依賴美國市場。對這類新興經濟體而言,如此高的關稅不只是成本壓力,更將直接壓垮其外貿命脈。華府表面指稱這是針對「不透明補貼」、「工資剝削」等人權與治理問題,大家也都看得出來,這就是對中國可能以此四國洗產地的全面圍堵。
臺灣的處境則顯得格外微妙。在半導體與高科技供應鏈中扮演關鍵角色的臺灣,雖未被納入目前高關稅名單,但也未獲明確豁免。川普政府至今對臺政策充滿矛盾:一方面強調與臺灣的技術與戰略合作,另一方面卻將「美國晶片迴流」視爲首要目標,暗示不排除對臺製造業也施壓。這種模糊立場使得臺灣陷入高度不確定的氛圍,各界苦苦等待美國進一步表態,產業界則擔憂若被列入下一波關稅名單,將直接衝擊出口動能與國際競爭力。
整體而言,川普的「對等關稅」邏輯早已從單純的貿易政策,演變爲一種全球經濟控制工具。他以單邊主義構築美國利益堡壘,強迫各國用市場讓渡與政策配合,換取美方准入機會。
這種政策的最大危機在於:它不是建構在信任與制度上的經濟關係,而是建構在恐懼與壓迫之上的交易體系。短期內,美國也許能從中榨取更多利益,但長期來看,卻在一步步破壞自身的國際信用。
若川普持續將關稅作爲主要外交語言,勢將逼迫更多國家轉向區域整合或與中國深化經濟聯繫,反而加速美國孤立。
川普的全球關稅新秩序,並不是爲了建立更公平的經濟環境,而是透過恐嚇與懲罰塑造「經濟附庸體系」。這種霸權邏輯的擴張,不僅危及全球貿易穩定,更可能將許多本應是盟友的國家推向對立面。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下一個可能策略還有232防衛條款的產業關稅、海湖莊園匯率、長債的協議。而當所有國家都以防衛之心面對美國時,所謂「再次偉大」的國度,也不過是坐擁孤城的霸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