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對等關稅 誤區與臆測
▲川普政府再次啓動對等關稅政策,試圖以貿易強硬姿態重塑全球經濟秩序。(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林建甫/中信金融管理學院講座教授、臺大經濟系名譽教授
2025年,川普政府再次啓動對等關稅政策,試圖以貿易強硬姿態重塑全球經濟秩序。然而,該政策不僅反映出對全球貿易現實的錯誤認知,也在金融市場與制度信任上引發連鎖危機。本文深入解析川普對等關稅的誤區及未來展望臆測。
對等邏輯的經濟錯誤
川普政策的基本前提,即「貿易逆差等同不公平」,在經濟學上站不住腳。順逆差反映的是產業結構、儲蓄投資落差與貨幣政策的綜合結果。美國對中國、日本與歐盟長期存在商品貿易逆差,川普遂將此視爲美國吃虧。
然而,該類統計忽略服務貿易順差與跨國企業轉移定價,亦未考量美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高附加價值地位。結果是對等關稅的「公平」論述成爲一種民粹化的經濟懲罰工具。
川普的對等關稅對WTO多邊制度構成直接挑戰。該政策是單邊報復與一對一重談,違反WTO最惠國待遇與非歧視原則。其後果是多邊架構鬆動,全球貿易碎片化日益嚴重。中國與歐盟爲反制美國對等關稅作法,也都形成制度性報復鏈。此種對抗態勢將削弱全球經濟協作,加劇貿易不確定性,延緩復甦步伐。
服務貿易順差 結構性盲點
川普對等關稅政策聚焦商品貿易逆差,卻忽視美國在服務貿易上的龐大順差。美國一向與大多數主要經濟體都有服務貿易順差,2024年順差總額近3000億美元。
更殘酷的事實是,美國在高附加值服務領域近乎壟斷:智慧財產權使用費年收入逾1440億美元,遠超其他國家,例如專利授權費、版權收入、IT服務,其他金融服務、旅遊、飯店、教育,還有投資的股息、海外匯款,…等等。
這些專業服務出口,支撐起美國服務業高薪崗位,平均時薪較製造業高出至少25%。若僅以貨物貿易逆差斷言美國吃虧,無異於以管窺天。若各國反向要求美國市場「對等開放」,如落地本土化或徵稅,美國七大高科技公司將首當其衝。
此外,美國於全球分工中主導價值鏈高附加價值環節,商品逆差不代表弱勢,反而是經濟強勢的表現之一。川普以「選擇性對等」操作政策邏輯,非但失去經濟合理性,也削弱其在國際談判中的道德正當性。
對金融市場的系統性風險及信心動搖
對等關稅政策宣佈後,金融市場劇烈震盪。單隻美國時間 4月2日至6日標普500與納斯達克指數就重挫逾10%以上,高科技與出口企業成爲重災區。
更慘的是10年期美債殖利率隨後由3.8飆升至4.5%,顯示市場對通膨與財政惡化的憂慮;美元指數也跌破100,創五年新低。2008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克魯曼直言「美國成爲第三世界」國家。批評川普瘋狂的政策已瓦解投資人對美國的信心,連帶讓美元作爲儲備貨幣和美國資產失去傳統上作爲資金避風港的地位。
當金融市場信任逐步瓦解,風險利差擴大、CDS價格攀升,區域銀行信貸壞帳增加,顯示資本市場進入系統性不安。對等關稅非但無助於經濟強化,反而成爲金融脆弱性的引爆點。
90天延緩政策及影響
面對市場反彈與企業壓力,白宮於3月宣佈延後關稅實施90天。雖稱爲「提供談判機會」,實爲防堵金融風險與迴應國內利益集團的緊急手段。多家跨國企業與農業州議員警告此政策將反噬美國利益,白宮經濟團隊亦建議短期內「踩煞車」。90天延緩不只是政策調整,更是川普企圖重建談判節奏、維持政治主導權的過渡策略。
延緩期間,各國可以觀望、思考如何談判、探詢合縱連橫,甚至參與反制策略。歐盟已在檢討美國在金融、科技、數位平臺等服務領域的市場準入及設限;近日更根據《數位市場法案》(DMA),近日分別對蘋果(Apple)開罰5億歐元,對Facebook、Instagram 等社交平臺的母公司Meta 罰2億歐元。
中國則擴大東協與中亞合作,降低對美依賴,同時在WTO提告美方違規。這種「制度性對等」的談判策略,不再被動迎戰,而是主動打擊美國優勢領域,以其邏輯反制之。川普原本用來施壓的對等原則,可能反被貿易對手國轉爲對美談判籌碼。
對等關稅 無助創造就業
在中西部選民對中國製造衝擊與就業外流長期不滿的背景下,川普高舉「美國優先」旗幟,力圖透過對等關稅及貿易政策重振製造業、縮減逆差。
但在比較利益的視角下,美國應發展的並非廉價勞力的組裝線,而是人工智慧、雲端運算、醫療科技、綠色能源等前沿產業。這些產業不但有利於出口高附加價值服務與技術,更能創造知識型與研發型的高薪職缺。
川普若真要「幫美國人找工作」,應聚焦於教育再訓練、研發投資與基礎建設,而不是祭出關稅手段強行「拉回」已經全球化的產業鏈。對等關稅不但無法創造未來產業的就業,更將削弱美國的創新誘因與國際合作空間。
未來展望臆測
未來對等關稅的發展將取決於國際社會能否建構有效的反制與替代機制。若川普強推對等邏輯至全面商品與服務領域,恐掀起新一輪貿易衝突與科技脫鉤潮。
反之,若歐盟、中國與新興經濟體能於WTO與區域平臺完善「公平競爭與對等互惠」的制度架構,終可將川普目前政策打回反全球化的極端案例。
不可諱言,對等關稅表面追求公平,實則根植於選舉操作與民粹邏輯,忽略全球經濟的深層結構與制度現實。其造成的市場動盪、制度動搖與國際談判反轉,正說明此政策不僅無助於美國長遠利益,更有可能損害其制度信譽與全球領導地位。
▼未來對等關稅的發展將取決於國際社會能否建構有效的反制與替代機制。(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