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戰臺美對「原產地認定」標準不同 經長建議臺廠「這麼做」
嚴防洗產地已成臺美談判、美方關切重點。因臺美對原產地認同標準不同,恐會影響臺廠出口美國,對此,經濟部長郭智輝23日表示,美國海關是採個案認定,經濟部建議廠商出口前先與客戶談清楚,並事先向美國海關申請原產地預審。
立法院經濟委員會今邀請郭智輝報告「美國實施進口產品國安調查對我國產業之影響及因應之道」。包括國民黨立委鄭正鈐、民進黨立委何欣純、陳培瑜等都關切洗產地議題。
郭智輝表示,臺美對於原產地認定標準不一。美國是認爲製造原料有35%來自中國大陸,就是認定爲中國大陸產品;臺灣則是產品附加價值超過35%,就認定是MIT。
他表示,在實務上,美國海關是以個案認定產品是否爲實質轉型,包括附加價值、用途、特性是否實質改變、過去判例、函釋等等,建議臺廠出口到美國,應先和客戶談好此議題,並且先向美國海關申請預審。
他舉例,曾有中國大陸廠商在墨西哥組裝馬達,該項馬達又是特定用途,因內含中國大陸零組件,美國海關認定是中國大陸製造。
鄭正鈐詢問,若原物料從中國大陸進來、在臺灣加工製造,也滿足35%附加價值,此是否會與美國規範產生衝突,有無具體作法協助企業。郭智輝表示,將協助業者和美國客戶溝通,也會向美國海關申請原產地預審。
鄭正鈐督促臺灣MIT定義標準應和美國更一致,讓企業不會無所遵循。郭智輝表示,經濟部將在24日晚上7時召開說明會,請美國律師對廠商說明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