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戰和去產能,結合起來看有玄機
立即點擊▲觀看視頻
最近有兩件事情要結合起來看纔有味道。
一件事情是貿易戰,另外一件事情是新一輪“去產能”大運動。
首先,關於貿易戰,雖然我們很關心最後的關稅數據,但是我們尤其要關注的是美國和越南前些天修的那套“樣板房”——對於被認定爲是轉口貿易的商品額外加徵40%的關稅。
爲什麼說是“樣板房”呢?因爲大概率,各國接下來的對美貿易條款中都有會類似的條款。爲什麼?一是美國強壓,二是從各國私心來說,藉此機會建立自己的供應鏈體系何樂而不爲呢?如果外國也有“國運一說”,也許很多國家就把這次機會當成“國運”呢。
所以第一件事,大家記住一個結論,就是轉口貿易一定會被慢慢封堵死。
第二件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要求,依法治理企業低價無序競爭,推動落後產能有序退出。
中央財經委員會是負責經濟領域重大工作的頂層設計,也就是說,這個會議的每個字、每句話都可能影響國內經濟重大走向。
於是,新一輪的行業“反內卷”、去產能行動轟轟烈烈展開了,這是自2015年之後,我們第二次明確提出“去產能”。而行業從鋼鐵、水泥、電池到光伏,就連母豬都要減產100萬頭,接下來相信會有更多行業參與。
這兩件事爲什麼要結合起來看。我們來看看這兩件事有沒有哪些地方是串聯在一起的。
轉口貿易指的是什麼?是指那些絕大部分供應鏈在國內完成,到國外簡單組裝一下或加個包裝再賣到第三國,或者只是港口轉一下的產品,俗稱外貿界的“陽澄湖大閘蟹”。
我們出口的很多產品,是不是又是典型的產能過剩產品呢?
鋼鐵是嗎?是,很多國家對中國鋼鐵進口實行的都是配額制,甚至不允許中國鋼鐵企業去當地投產。
光伏,是嗎?是,我們可是憑一國之力把產能幹到了全球需求量的近兩倍。
服裝是嗎?是,看看那一堆堆的庫存。
建材家居是嗎?是。曾經吃了不少反傾銷官司的不就是他們嗎?
那麼接下來外貿領域被針對的會是哪些行業和企業呢?如果你是產能過剩的典型企業,而你又恰好比較依賴轉口貿易,那很遺憾,內外都容不得你。
這時候怎麼辦?
大企業可以承諾減產,比如信義光能、福萊特等十大光伏頭部企業達成協議,自7月起通過“冷修”或“堵窯口”等方式減產30%,畢竟家大業大。
但作爲中小企業,你可能就那麼點產量,減完以後,市場還沒調整完,你可能已經熬不下去了,轟然倒塌在供給側改革成功的春天到來之前。甚至有一種更慘烈的情況,有些落後產能會被強制關閉。
我之前有一個視頻跟大家聊了一下,說接下來兩類企業可能面臨着淘汰,一類是轉型不了的,一類是轉不出去的。
轉型不了的,指的是你只能做傳統的落後產能,沒辦法轉型成國內想要的“優質生產力“。轉不出去,指的是沒有出海的能力和決心,死守在國內,這裡的出海指的是真正的產能出海、供應鏈出海,不是轉口貿易。是我們把工廠、團隊一起投入到海外。
再從一個深層次來說,中國供應鏈的全球重構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中國企業的大出海也是必然趨勢。而且從經濟規律來講,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經歷從低端產能到高端產能,從基礎製造到技術製造,從低附加值產業到高附加值產業的過程。放眼比我們發展的早的國家,歐美、日本都經歷過這個階段。
那麼國內這一輪反內卷式去產能,是不是也是有意識地在做更新迭代呢?把一部分落後產能減掉、送出去,集中精力搞優質生產力。我想不是沒可能。
那哪裡需要我們認爲的“落後產能“呢?朋友們,世界廣闊,在我們這裡卷的要死的行業,可能是很多國家夢寐以求的嗎?一件服裝,從面料到鈕釦到商標到拉鍊,你能想象可能有些國家除了縫紉其他都等着你去健全嗎?彼之砒霜,吾之蜜糖。
所以,要不轉型,從“落後”變成“新質”,要不出海,尋找更廣闊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