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談判不同日韓 鄭麗君提「臺灣模式」在美打造產業生態系

▲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出席「臺美第五輪實體磋商進度說明記者會」。(圖/記者陳家祥攝)

記者陳家祥/臺北報導

對等關稅議題因美方表態要「晶片55分」再掀關注。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今(2日)說,會在「根留臺灣、佈局全球」前提下,提出不同於歐盟、日、韓的「臺灣模式」,以四大面向推動在美打造產業聚落,降低企業成本跟投資風險,深化臺美供應鏈合作,鞏固雙方在全球高科技產業的領導地位。

鄭麗君今說明,臺灣半導體的生態系是數十年逐步發展出來的成果,這需時間跟環境來打造。所謂半導體佔比的計算其實相當複雜,要看是算產能、產量還是產值?要看算的項目是什麼?還要看分子,是先進製程?還是先進加成熟製程?分母要看算的是純晶圓代工?或是純晶圓代工加計IDM?不同組合計算得出來的數值是不同的。

鄭麗君提到,大家常說,臺灣的半導體產值佔全球相當高的比例,但若以不同計算方式,其實也會看到半導體產業的分佈。以2024年臺灣的佔比來看,如果是計算純晶圓代工中最先進製程5奈米以下來看,產值的確是超過9成;但如果是以先進加成熟製程佔純晶圓代工的產值比例,是56%;若把分母改成純晶圓代工加IDM,先進加成熟製程佔比是27%。這舉例是要說明,半導體佔比計算非常複雜,不會以這樣的方式來討論。

第二,鄭麗君提到,在談判過程中,美方目標是希望提升本土晶片製造的能力,滿足一定程度的美國本地需求,希望友好國家一起來參與,這是美國的國安目標。對臺灣而言,業者已經展開擴大投資美國,我方可以在根留臺灣、佈局全球的總體戰略目標下,思考是否能協助企業擴大布局美國,讓臺美雙方可以展開高科技戰略合作。

「美方希望提升本土製造能力,符合一定程度的本土需求;我方支持高科技產業在國際擴展,也可以協助我國企業在美國進行有利佈局。」鄭麗君說,以我方的製造優勢能力,結合美方的研發創新、人才、市場優勢,共同發展臺美高科技戰略伙伴關係,共同鞏固雙方在高科技領導的地位,深化臺美的經貿關係,這是戰略層面的思考。

鄭麗君說,在此戰略層面思考下,我方面對美方的期待有再三說明立場,雖然還在持續談判中,但談判團隊願意在這邊向社會及產業界提出,怎麼看待擴大投資美國、主張的擴大投資美國模式,是以產業投資規劃搭配政府支持措施,包括金融、信保、臺美合作共同開發產業聚落,並向美方爭取有利的投資環境及條件。

鄭麗君指出,這是歷經多次跟國內高科技產業溝通之後,所提出的臺灣模式,跟日韓模式、歐盟模式是不同的。

鄭麗君接着提到,擴大投資美國臺灣模式包括四大面向。第一,產業投資由企業自主規劃,政府整合民間產業的投資佈局;第二,金融信保,由政府建立信用保證機制,增加對企業的金融支持,鼓勵投資。

第三,園區開發部分,臺灣的科學園區有獨特的經驗,也不一定能完全在他地複製一模一樣的科學園區,但願意憑藉臺灣的經驗,透過臺美G to G(政府對政府)的合作,在美國協助打造產業聚落,降低企業成本跟投資風險。

鄭麗君強調,這不是把臺灣的科學園區搬過去,而是憑藉科學園區的經驗,在美國透過G to G的合作,創造有利於產業聚落形成的環境,降低每個企業單打獨鬥要面對比較高的成本,導入過去在產業聚落與科學園區的經驗。

鄭麗君提到,產業聚落的形成,政府角色轉化非常重要,例如科學園區的管理局是有設置條例爲基礎授予公權力,能進行一站式審查、提供基礎建設等完整環境,有助於聚落形成。

第四,投資環境。鄭麗君說,在這次談判過程中,也向美方表達如果要促進產業聚落的形成,希望美方能提供包含土地、水電等基礎建設,以及簽證的支持或是法規環境等,這些條件都將可促進企業的投資規劃,有利於產業聚落的形成與供應鏈打造。

鄭麗君強調,有清楚向美方說明,臺灣的獨特性就在於產業的生態系,要在美國成功打造供應鏈也必須以產業、金融、政府協力合作,一步一步創造有利環境,不讓企業單打獨鬥,降低企業的投資風險,大家一起成功打造供應鏈,才能創造多贏。

對於美方的態度,鄭麗君表示,幾次的磋商溝通中,美方是正面看待,「未來在整個產業聚落形成過程中,需要的相關基礎建設條件,的確有正面迴應」,但因所有談判還在進行中,談判桌上有一定默契,但我方確實有感受到美方正面迴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