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衝擊臺廠5%已裁員!最新調查曝真相 管中閔揭5大產業危機

藍白邀臺大前校長管中閔推動「民間版衝擊影響評估」於21日公佈期中報告成果。(中時資料照/袁茵攝)

美國對臺關稅政策尚未明朗,企業界卻已提前感受到壓力。前臺灣大學校長管中閔21日發表「民間版衝擊影響評估報告」,警告臺灣五大主要對美出口產業首當其衝,包括電子零組件、電腦電子與光學制造、汽車及零件、機械設備與基本金屬業,皆面臨嚴峻挑戰。報告顯示,已有五成企業表示受到關稅政策影響,其中五%已啓動裁員、二十三%規劃或考慮移轉產能,二十五%則暫停增員計劃。

該報告由國民黨與臺灣民衆黨共同組成的「民間版衝擊影響評估小組」提出,召集人爲管中閔。小組針對全臺二三八家受訪廠商進行問卷調查,並於21日召開記者會說明期中報告內容,由民衆黨政策會執行長賴香伶主持,與會者還包括政大經濟系兼任教授林祖嘉、國民黨立委賴士葆、民衆黨立委黃珊珊等人。會中指出,若美國實施20%關稅,將有超過一半廠商預估營收減少一成至三成,另有二成六廠商認爲損失可能超過三成。

管中閔表示,眼下企業界最大的困境不是稅率本身,而是政策的不確定性。他指出,美國至今尚未公佈對臺關稅細節,也未說明是否會針對匯率問題採取對應措施,使得臺灣廠商「進退失據」,無法精準應對。此外,企業普遍反映不清楚政府是否有配套輔助機制,特別是中小企業對於該向哪個單位尋求協助、政府能提供哪些資源等問題,一頭霧水。

他強調,除了關稅,廠商還面臨三大壓力。首先是匯率劇烈波動,直接衝擊營收與成本結構;其次是電力問題日益嚴重,不僅電價上漲,綠電取得困難也使得中小企業陷入轉型困境;最後則是人才外流,許多傳統產業人力被高科技產業大量吸納,導致中小企業更難吸引與留住高階人才。他直言,「匯率、電力與人力」,已成當前臺灣產業最難跨越的三大障礙。

對於政策方向,管中閔建議政府應將「穩定匯率」列爲優先考量,並儘速檢討整體能源政策,避免電價失控上漲,造成產業成本失衡。他也呼籲擴大就業穩定與勞工保障措施,強化產業韌性。同時應設立「貿易協助單一窗口」,即時整合政府部門資源,主動更新資訊,讓企業在面對國際經濟波動時能有所依據。

針對區域經濟影響,管中閔特別提醒,臺灣不能忽視中國大陸經濟變動的衝擊。他指出,相較於美國的經濟體量與關稅措施,大陸經濟波動對臺灣影響更爲深遠。若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率下滑1%,臺灣經濟將同步衰退0.4%,而美國若出現同樣幅度衰退,對臺灣影響僅爲0.3%。更重要的是,中國大陸的經濟影響可持續兩到三季,美國則多半集中於當季。他強調,政府必須將風險視角拉長,將中國大陸經濟動向納入整體經貿佈局與產業調整規劃中,否則恐難因應未來變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