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歷時20年,中俄蒙這兩個爭議點終於談妥了(張昕)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中俄蒙三國元首第7次會晤。習近平的左右分別爲俄國總統普丁、蒙古國總統呼日勒蘇赫。(新華社)

這幾天,大家應該都沉浸在九三閱兵的喜悅和震撼裡,不知道有沒有注意到這條新聞:

「據俄新社和塔斯社9月2日報道,俄羅斯和中國已簽署關於建設『西伯利亞力量-2』天然氣管道的備忘錄。管道建成後,俄羅斯將每年經蒙古國向中國運輸多達50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

這意味着,持續二十年的「西伯利亞力量2號」項目談判,終於雲開霧散。

● 二十年談判:從構想到現實

「西伯利亞力量2號」管道起點位於俄羅斯西部亞馬爾半島的氣田,向東穿越蒙古,最終抵達中國北部,總長度約2600公里。由於途經蒙古,管道路線得以避免了更長的繞道選項,不僅縮短了運輸距離,還增強了蒙古在中俄能源合作中的地緣作用。

這個項目的談判可以追溯至本世紀初,其漫長而曲折的歷程反映了國家間能源合作中複雜的利益糾葛,同時也可視爲國際能源外交的典型案例。

2004年10月14日,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與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CNPC)簽署關於開展戰略合作的協議。2006年3月21日,兩公司簽署了《關於從俄羅斯向中國供應天然氣的諒解備忘錄》,其中就天然氣供應期限、數量、東西兩條輸氣線路以及定價公式原則達成了一致。

2019年,東線的「西伯利亞力量1號」項目正式開通,但西線的西伯利亞力量2號項目則因各類因素的影響,談判進展緩慢。

到了2020年9月,「西伯利亞力量2號」項目設計工作正式啓動,標誌着談判進入實質性階段。2021年,俄氣宣佈爲「西伯利亞力量2號」項目在蒙古成立「東方聯盟輸氣管道」公司,以開展勘測設計工作並進行可行性研究。

事情的轉機發生在2022年,烏克蘭局勢惡化後,西方對俄製裁的升級迫使俄羅斯加速能源出口多元化戰略。2023年12月,分管能源工作的俄羅斯副總理諾瓦克表示,已就「西伯利亞力量2號」管道達成原則性協議,正在審議商業條款,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與中石油正對價格進行討論。2024年,「西伯利亞力量2號」項目初步設計和可行性研究完成,爲最終簽約奠定了技術基礎。

談判的第一個爭議點是管道的路線選擇。俄羅斯一直主張過境蒙古方案,這條線路比直連中國縮短1000公里,可顯著降低成本。但蒙古國的過境地位涉及複雜的地緣政治考量,需要平衡中俄蒙三方利益。最終,蒙古國通過承諾大幅降低過境費用並推進中蒙跨境鐵路網絡建設等「補位式合作」,成爲項目的重要利益相關方。

第二個爭議點則是關於價格,在談判初期,俄羅斯主張參照歐洲市場定價確定對華定價,中國則堅決要求消除「亞洲溢價」。據俄媒的相關報道,中國最終爭取到低於俄對歐基準價的協議價格,這一突破打破了僵局,也標誌着中國正從被動買家向能源市場規則制定者轉變。

● 內外因素交織下的國際能源合作

「西伯利亞力量2號」項目的最終落地,是多種內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既反映了中俄兩國的戰略訴求,也反映了全球地緣政治格局變動帶來的深刻影響。

外部因素中,正如前文所說,烏克蘭局勢的持續發酵成爲重塑全球能源格局的關鍵變量。俄烏衝突爆發後,俄羅斯對歐天然氣供應占比從40%暴跌至19%,西方市場的急劇萎縮加強了俄羅斯能源戰略東移的緊迫性。俄羅斯副總理諾瓦克甚至表示,「西伯利亞力量2號」有望取代未獲認證的輸歐「北溪2」管道。

此外,西方對俄製裁範圍不斷擴大,導致俄羅斯在深海焊接技術等關鍵領域受限,對相關的技術依賴進一步強化了俄羅斯與中國合作的必要性。與此同時,歐洲能源危機導致國際天然氣價格劇烈波動,日本、韓國的液化天然氣(LNG)進口價漲至400美元/千立方米,這一市場環境爲中俄天然氣合作創造了有利條件。

美國的地緣政治干擾則構成了另一影響因素,爲遏制中俄合作,美國在2024年底向蒙古批准提供5億美元基建貸款,並希望通過以蒙古爲地緣槓桿,撬動中俄的天然氣過境項目。這種以經濟援助爲條件的地緣政治博弈,反映了全球能源格局重構過程中的大國競爭態勢。

內部因素同樣關鍵,對中國而言,「西伯利亞力量2號」項目具有重要的能源安全價值。每年50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供應量,相當於2024年中國天然氣進口量的四分之一。該項目將顯著提升能源供應的穩定性,並推動華北氣價下降10%~15%,惠及民生與各類產業。有利於我國在全球能源價格劇烈波動的當下,通過多元供應保障能源安全。作爲過境國,蒙古的戰略考量和選擇也同樣重要。通過支持和參與項目,蒙古國不僅可獲得穩定的過境費收入,還能通過參與項目提升自身在地區能源網絡中的戰略地位。

● 多維意義與全球影響

對俄羅斯而言,「西伯利亞力量2號」的開通標誌着其能源戰略東移的跨越式進展,極大程度上改變了過去半個世紀依賴歐洲市場的能源格局。「西伯利亞力量2號」年輸氣量達500億立方米,加上已有的「西伯利亞力量1號」(年輸氣量提升至440億立方米)和遠東管道(120億立方米),俄羅斯對華年輸氣總量將達到1060億立方米,佔其天然氣出口總量的45%,有效填補了歐洲市場萎縮帶來的缺口。

中國也通過該項目實現了能源安全戰略的重大升級。除項目的規模效應使華北地區天然氣價格大幅下降外,在能源結構轉型方面,這部分天然氣作爲清潔能源的引入,將有助於中國進一步降低煤炭消費比例,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2億噸,爲「雙碳」目標實現提供有力支撐。同時,通過與俄羅斯的長期協議鎖定能源供應,中國也在全球能源價格劇烈波動的背景下獲得了寶貴的戰略緩衝。

對蒙古國而言,其發展路徑也受到了顯著影響。「西伯利亞力量2號」項目有960公里路段途徑蒙古國,每年將爲其帶來10億美元的過境費收入,相當於該國2024年GDP的4.5%,並預計創造約2萬個就業崗位。

更具有深遠意義的是,中俄承諾協助建設的跨境鐵路網絡將顯著改善蒙古的地緣經濟劣勢,並幫助其實現基礎設施升級。作爲協議的一部分,蒙古還獲得了部分天然氣供應,爲烏蘭巴托等城市治理空氣污染、減少煤炭依賴、開啓能源結構轉型提供了可能。從地緣政治的角度講,這種「過境經濟」的模式也可以成爲蒙古在大國競爭中在尋求生存空間、保持戰略自主的同時實現快速發展的重要支點。

在中俄層面,「西伯利亞力量2號」項目的開通,將使中俄關系再次實現飛躍,能源合作的相互依賴格局呈現出新的特徵:俄羅斯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度上升,但中國也高度依賴俄羅斯的穩定供應。該項目連同9月中俄簽署的涵蓋航天聯合項目、人工智能研發、農業合作等近十個領域共20餘份合作文件,標誌着兩國關係從傳統的政治協作向經濟技術深度融合轉變。

在中蒙層面,中蒙跨境鐵路和電網項目通過「西伯利亞力量2號」獲得了更加強有力的支持,使蒙古國從單純的過境國轉變爲區域基礎設施樞紐。而中國也與蒙古形成了「管道+鐵路」的立體合作網絡。俄蒙關係也因項目獲得新內涵,並加強了傳統能源領域的聯繫。

此外,「西伯利亞力量2號」的開通將進一步推動東北亞地區形成新的能源安全複合體。通過「西伯利亞力量2號」與另外兩條天然氣管道,俄羅斯每年對華天然氣供應能力達到1200億立方米,相當於東北亞地區年天然氣消費量的35%。更重要的是,項目採用人民幣與盧布各佔50%的結算方式,與上合組織正在推進的「天然氣網絡」計劃形成聯動,加速了東亞天然氣人民幣定價中心的形成。

項目還顯著提升了中亞-東北亞能源走廊的戰略價值。作爲上合組織能源網絡的關鍵節點,「西伯利亞力量2號」可能與「巴基斯坦溪」、土庫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管道等項目形成潛在連接,並構建起覆蓋歐亞大陸的跨國能源基礎設施網絡。這種整合不僅將降低區域能源交易成本,還將強化上合組織在全球能源治理中的話語權。對處於中間的過境國家而言,過境地位可以使其成爲連接歐亞能源市場的樞紐,並將這種地緣價值轉化爲實際收益,從能源過境國升級爲能源加工國。

東北亞地區的能源地緣競爭格局也將因此發生微妙變化。美國對該項目干擾的失敗,反映了經濟務實主義和發展考量仍然在地區小國的對外決策中佔據重要地位。而中國通過穩定的能源供應和較低的用氣成本,增強了對東北亞製造業產業鏈的吸引力,可能加速區域產業佈局的重構。

從全球層面的能源供給和國際秩序轉型來看,「西伯利亞力量2號」項目的開通標誌着全球能源地緣政治重心的歷史性東移。俄羅斯對東西兩方能源輸送的此消彼長,不僅改變了全球能源流動地圖,更重塑了國際能源市場的權力結構。

亞洲正在從過去的價格被動接受者,逐漸成爲具有定價影響力的市場主體。國際能源署數據顯示,2025年亞洲天然氣消費量佔全球比重已達42%,超過歐洲的21%,「西伯利亞力量2號」等項目正是這一趨勢的物質載體。

該項目對全球能源治理體系也帶來了深遠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加速能源貿易「去美元化」進程,中俄本幣結算模式將被更多國家效仿,2025年全球天然氣貿易中人民幣結算佔比已從2020年的不足1%升至8%;二是挑戰美國主導的海上能源霸權,管道運輸不受海上航道控制影響,降低了美國通過軍事基地控制全球能源通道的能力;三是推動形成多元化的能源供應體系,減少了單一國家對全球能源市場的操控能力。這些變化共同指向一個更具包容性的全球能源治理新秩序。

對全球地緣政治格局而言,「西伯利亞力量2號」也使中俄戰略協作有了堅實的經濟基礎,令兩國在聯合國、上合組織等多邊平臺的協調配合更加緊密。同時,項目展示的互利共贏合作模式,也爲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新選擇——不依附於單一霸權,而是通過務實合作實現共同發展。(作者爲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博士研究生)

(本文來源:觀察者網,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