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網點“加減法”:工行、郵儲減少超百個,這些銀行逆勢擴張|年報觀察
銀行線下網點仍在繼續“瘦身”。
界面新聞記者根據最新的年報數據統計,2024年六大國有銀行合計網點數量相比2023年減少了300餘個。其中,郵儲銀行(601658.SH,01658.HK)和工商銀行(601398.SH,01398.HK)減少超過100家,農業銀行(601288.SH,01288.HK)則是唯一網點數量增加的國有大行。
不過,股份制銀行的網點數量則比較穩定。已披露年報的八家股份制銀行中,除民生銀行(600016.SH,01988.HK)、浦發銀行(600000.SH)、平安銀行(000001.SZ)外,其他銀行小幅增加了線下網點數量。
“成本、收益失衡倒逼銀行優化網點佈局。我們這邊網點年租金130萬元、人力成本270萬元、設備運維10萬元,而社區支行、小微支行因規模效應不足,單網點年均虧損超200萬元。”某國有銀行省分行負責人對界面新聞記者說,一些網點持續虧損了多年,並且看不到明顯的效益,所以只能選擇關閉了。
工商銀行、郵儲銀行減少超百家
線下銀行網點作爲銀行零售業務的關鍵陣地,曾是各家銀行的必爭之地。然而,隨着數字化浪潮等因素的影響,傳統銀行網點的業務量開始下降。
國有六大行方面,截至去年末,郵儲銀行共有營業網點39224個,與2023年相比減少140家。該行也是線下網點數量最多的銀行。
工商銀行去年共有營業網點15365個,與2023年相比減少了130家線下網點;建設銀行去年營業機構14201個,其中境內機構14166個,與2023年相比減少89家。
2024年末,中國銀行境內商業銀行機構總數10279家,相比上年末減少20家;交通銀行去年共計有2884家分支機構,其中包含66家境外分支機構。剔除境外分支機構後的數量爲2818家,較2023年減少16家。
農業銀行是唯一一家網點數量增加的國有大行。截至2024年末,農業銀行境內分支機構共計22877個,與2023年相比,該行去年增加了34家分支機構。
已披露年報的八家股份制銀行中,招商銀行(600036.SH,03968.HK)、中信銀行(601998.SH,00998.HK)、興業銀行(601166.SH)、光大銀行(601818.SH)、浙商銀行(601916.SH,02016.HK)的網點機構數量較2023年有少量增加,浦發銀行、平安銀行、民生銀行則有所減少,但總體變化不大。
“股份制銀行網點數量相對穩定,是行業質量提升的結果。這一趨勢既是數字化轉型、區域調整等內部因素的驅動,也是監管政策、市場競爭等外部環境的產物。”華南某股份制銀行戰略研究部門人士對界面新聞記者說,股份制銀行近年來的網點增長更多體現爲結構性調整而非總量擴張。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在接受界面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股份制銀行機構佈局相對較爲集中,原來在經濟發達地區網點集中的較多,隨着業務發展客戶覆蓋範圍擴大,逐步擴大機構網點佈局,從而呈現出網點數量穩定或者略有增加的趨勢。
優化網點佈局
“商業銀行正在優化網點的佈局,一些支行效益太差,業務不多。數字銀行興起後,很少有年輕人去網點辦理業務,人流斷崖式下降,所以很多支行其實沒有存在的必要。銀行爲了節約成本只能選擇關閉網點。”某股份制銀行地方分行負責人對界面新聞記者說。
婁飛鵬表示,近年來,我國銀行業網點總體數量呈現減少的趨勢,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網點數量多,機構覆蓋面廣,面對數字金融快速發展的趨勢,爲了提高經營績效,集中資源利用數字技術手段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務,大型商業銀行在綜合平衡後縮減網點數量。
中國銀行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銀行業非櫃檯渠道業務量呈現顯著增長,2016年至2019年銀行業的平均離櫃率分別爲84%、87.58%、88.67%、89.77%,2020年至2023年銀行業平均電子渠道分流率則分別達到了90.88%、90.29%、96.99%、93.86%,表明絕大多數銀行業務已經實現線上化。
在網點優化的同時,也有不少銀行在調整思路和方向,面向縣域、村鎮新設網點,提高服務覆蓋率和滲透率。
工商銀行在年報中表示,去年向縣域鄉鎮地區投入網點104家,新增覆蓋11個空白縣域,網點縣域覆蓋率提升至87.4%,網點資源與地區社會經濟資源匹配度穩步提高。
郵儲銀行則對分佈密集且發展潛力受限的網點實施遷撤,提高金融服務質效,共完成70個網點的優化調整;在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以及參照重點幫扶縣管理的新疆和西藏地區新設營業網點7個。
郵儲銀行行長劉建軍在業績會上表示,當前大城市的金融供給相對過剩,但縣域金融服務仍存在空白點。爲此,2025年郵儲銀行將加大縣域金融供給力度。
中信銀行網點建設資源主要向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南京等發達城市和地區傾斜;招商銀行去年存量營業網點遷址優化100多家。
上述股份制銀行戰略研究部門人士說,股份制銀行近年來普遍將網點佈局策略從“跑馬圈地”轉向“精耕細作”,傳統網點逐漸從交易型向服務型、體驗型轉變,功能、形態和佈局將持續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