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到郵儲銀行上班了?上市銀行邊減員邊招科技員工,技術投入增17.2億

本文來源:時代週報 作者:黃宇昆

隨着數字化時代的來臨,金融科技正在重塑銀行業的競爭格局和發展方向。

當前,上市銀行年報披露即將進入尾聲。據Wind數據,截至4月21日,A股已有13家上市銀行在年報中披露了信息科技投入,合計金額超過1700億元,多家銀行信息科技投入佔營收比例超過4%。

時代週報記者注意到,多家上市銀行在年報中表示,金融科技對業務的賦能作用持續彰顯。在業內人士看來,金融科技不僅提升了銀行的運營效率,也爲其業務創新提供了新的動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息差下行的背景下,商業銀行不得不面對“降本增效”這一現實問題。而在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加持下,也爲銀行業降本增效提供了更多的可行方案。

博通分析金融行業資深分析師王蓬博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不同銀行利用金融科技實現降本增效的差異主要體現在資金實力、技術能力與人才儲備上。大型銀行客戶數量多、業務範圍廣,積累了海量的數據資源,爲數據分析和挖掘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能夠更好地實現精準營銷、風險評估等功能。

來源:圖蟲創意

科技投入持續增長,多家銀行擴招科技崗

當前,各家上市銀行對於信息科技的投入持續增加。

Wind數據顯示,截至4月21日,有13家上市銀行披露了去年信息科技投入的相關數據,包括6家國有大行,6家全國性股份行和1家城商行,合計金額達到1784.66億元,較2023年同期增加17.2億元。

整體來看,國有大行繼續保持高額的科技投入,2024年6家國有大行的信息科技投入共計1254.59億元,較2023年增加26.37億元,其中,建設銀行、交通銀行信息科技投入較2023年有所下降。

股份行中,招商銀行、中信銀行信息科技投入均超過百億,分別爲133.5億元、109.45億元,但相較2023年投入有所降低。光大銀行2024年科技投入爲65.73億元,同比增加7.58億元,增長13.04%,是目前股份行中科技投入增速最高的一家。

從上述13家上市銀行信息科技投入佔比來看,6家國有大行的科技投入佔營收的比例都在3%以上,交通銀行最高,爲5.41%。

股份行中,除興業銀行科技投入佔比爲3.95%外,民生銀行、光大銀行、浦發銀行、中信銀行、招商銀行佔比均超過4%,其中中信銀行達到5.12%位列第一。

此外,部分頭部城商行的科技投入也超過4%。北京銀行年報顯示,2024年,該行信息科技投入佔當年營業收入比重達到4.6%。

寧波銀行相關人士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該行信息科技支出佔營收比近5%,通過實行項目價值評估機制,確保科技資源的投入產出最大化,未來該行將堅持用“科技+”賦能業務發展,用開放銀行構建數字化場景鏈接平臺,用更加輕量化的應用、智能化的系統將銀行服務與客戶的經營管理系統無縫對接、充分融合,同時加快推進大語言模型在銀行經營中的運用實施。

上市銀行在加大科技投入的同時,科技類人才的數量也在持續增長,且增長幅度遠超普通崗位。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交通銀行金融科技人員爲9041人,同比增長15.70%,同期該行員工總數增幅爲1.56%;北京銀行信息科技正式員工數量爲1101人,同比增長12.69%,同期該行員工總數增幅爲3.56%。

此外,部分銀行在員工總人數減少的情況下,科技類員工數量卻逆勢增長。例如中信銀行,2024年末該行員工數量較2023年末減少1425人,同期該行科技人員爲5832人,同比增加206人。

“目前,AI技術驅動,數據要素賦能,注重構建開放生態,與第三方合作共享數據、整合服務,拓展服務邊界和客戶羣體都是金融科技技術在銀行業的發展趨勢。”王蓬博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

在王蓬博看來,這一趨勢將使銀行業面臨更加多元化和激烈的競爭。一方面,銀行之間的競爭將不僅僅侷限於傳統的產品和服務價格競爭,還包括技術創新能力、數據資源掌控能力、生態合作構建能力等多維度的競爭;另一方面,金融科技的發展降低了金融服務的門檻,一些非傳統金融機構如金融科技公司等也紛紛涌入金融市場,進一步加劇了市場競爭,促使銀行不斷提升自身競爭力,以適應新的市場環境。

向AI要效益,降本增效提速

“人工智能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金融業態。金融行業需在高風險環境下探索新的收益模式,而大模型技術爲銀行提供了智能化風控、精準化服務與高效運營的提升空間。”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首席專家、主任曾剛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

在人工智能飛速發展的當下,商業銀行緊跟時代步伐,上至國有大行、下至小規模的農商行,都在加大人工智能領域的投入和佈局。

事實上,在淨息差不斷收窄的背景下,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持續承壓,降本增效已成爲各家銀行的一道必答題,而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也能夠幫助銀行進一步壓降成本、節省開支。

國有大行中,郵儲銀行在年報中提到,該行RPA(機器人流程自動化)基本覆蓋全行各級單位,已累計部署流程機器人超2000個,上線3000餘個自動化流程,執行超600萬次,實現連年翻番,節約超百萬工時,切實助力降本增效。

股份行中,華夏銀行通過搭建機器人流程自動化系統,從組織、流程、平臺和產品四方面發力,爲全行提供定製化的RPA解決方案,助力業務流程自動化。截至2024年末,該行在線場景總數達1701個,累計節約45.75萬小時等效人工工時,創造數字化營收4344.54萬元。

江陰銀行相關人士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該行自2020年開始人工智能相關能力建設,今年以來,該行通過拓展OCR(光學字符識別)使用場景,OCR已運用到客戶資料錄入、票據處理、檔案管理等諸多業務場景中,提高客戶服務體驗,降低人力成本,減少了人工錄入錯誤,提高了數據的質量和可靠性。

此外,江陰銀行活用RPA流程自動化能力,自2024年在該行機關部室實施以來,已將部分員工從繁瑣重複的工作中解放出來,節約人力成本,降低錯誤率,大幅提升辦公效率。

北京銀行董事長霍學文近期在該行業績說明會上介紹稱,該行在遠程客服領域,推出銀行業首個線上化、智能化AI協呼服務,日均釋放一線坐席0.5至1小時的工作時間,提高坐席工作效率10%以上;在科技研發領域,北京銀行提供代碼補全、技術問答、代碼解釋等智能能力,提升研發效率約17%,建立“RPA機器人工廠”模式,累計部署自動化流程1073個,執行任務265萬件,累計節省人工3500餘人/月。

今年2月,北京銀行宣佈將致力於打造“人工智能驅動的商業銀行”,全面啓動“All in AI”戰略。“我們充分認識到,在AI時代,人工智能會重塑我們的思考和行爲,人工智能也一定會重塑商業銀行。”霍學文稱。

王蓬博認爲,目前來看,人工智能技術在銀行業的應用主要還是體現在業務流程和客服等方面,比如實現自動化的業務處理流程,如處理貸款申請、信用卡申請等,提高業務辦理效率和準確性。未來在精準風險評估和預警方面應該會有更多突破,比如及時發現潛在風險並向客戶發出預警提示等。

本文源自:時代週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