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站/海鯤號問題重重 自家人先出手控損

海鯤號海試畫面。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國防部長顧立雄最近兩度坦承,海鯤號「十一月交艦挑戰大」,昨天上午更主動稱將對外說明資訊。果然海軍中午發佈新聞稿,首度提到還有兩大項目未完成調校。

相較以往,官方連潛艦海測程序這類造船學基本知識都諱莫如深,如今尺度轉變,值得肯定。然而,立院本會期開議不久,國防部還沒進行業務報告,就先被邀來專案報告潛艦,召委還是民進黨的王定宇。此舉顯然並非單純基於社會大衆有知的權利,而是發現海鯤號問題嚴重,如果持續先前態度,恐演出堰塞湖潰堤式結果,因此提前由「自己人」出手,一定程度暴露問題,希望透過「溢流」避免嚴重損害。

海軍新聞稿文字乍看多正面,細究卻藏有不少關鍵。海鯤艦的「主機與電力管理」及「整合式儎臺管理」兩大系統,至今尚未完成調校。新聞稿也提及,還沒能在啓動主機航行時自動充電。

柴電潛艦的動力原理和油電車接近,浮航或呼吸管淺潛,才能使用柴油主機;深潛水下時,只能仰賴電瓶。至於整合式載臺管理,是讓艦員在駕駛室中,即可對分佈全艦的裝備,進行遠端操作與監控;這對任何現代化船隻都是必要條件,不獨潛艦而已。

由於這兩項系統是潛艦運作最基本條件,絕對不該到「海測」才驗證功能,應是在上一階段靠泊碼頭的「岸測」時,就須確保運轉無虞,然後纔可進行海測。這儼然證實傳言,海鯤艦先前出海,只是「純電」或「純油」航行;更嚴重的是,過去的三次測試,其實是冒着可能在海上「死當」的風險。但從本艦已經三個月未出海,代表恐怕還有其他超乎外界所知的問題。

換言之,海鯤號目前情況,不只是時間延宕,而是宛如颱風來襲前的馬太鞍溪,已到需要「搶救」的危機階段。造艦的難度,顯然無法單靠壯志來克服。爲今之計,除應邀請具備經驗的國外大型廠商加入團隊;在海鯤的問題有效解決前,後續艦的進度更應暫緩,不可繼續貪功偷跑,如此纔可能將潛艦國造案由災難救出,真正成爲足以捍衛海疆的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