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債蹺蹺板”效應凸顯 債市轉機何在
中經記者 郝亞娟 夏欣 上海 北京報道
8月中旬以來,滬指站上3700點創近10年來新高、A股市值首破100萬億元。與股市一路走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債市短期承壓。
多家機構分析指出,當前債市調整源於多重因素疊加。短期貨幣政策維持不降息基調主導的市場情緒、稅期來臨引發的資金面擾動、權益市場回暖推升風險偏好,疊加純債基金贖回壓力,共同構成債市短期承壓的環境。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指出,在穩增長政策推動下,經濟復甦力度持續增強,股票通常具備更強的表現力,而債券的投資價值相對較低。衆多機構投資者正在逐步降低債券配置比例,轉而加大對股市的佈局。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當下同樣是把握股市機會的重要時點。
股債分化加劇
8月20日收盤,上證指數上漲1.04%,報3766.21點,創10年來新高;而國債期貨則全線下跌,30年期國債期貨主力合約下跌0.25%,10年期國債期貨主力合約下跌0.18%,5年期國債期貨主力合約下跌0.1%,2年期國債期貨主力合約持平。
資金面上的變化同樣印證了股債分化。銀葉投資方面指出,今年以來公募基金純債類產品的投資收益中位數不到1%,含可轉債的混合一級債基收益中位數在2.2%,含股票的混合二級債基收益中位數爲4.8%,純權益類產品收益更加可觀,機構資金愈加青睞更具收益彈性的含權類產品。這也可以從近期機構申贖數據上得到驗證,混合型債基持續流入,純債型基金資金持續流出,資金在向風險資產逐步切換。
這波股債行情切換,投資者感受最深。“之前配置了不少債券類基金,但近期(收益)太差了,所以打算轉向權益類基金。”投資者王女士向記者表示。
談到近期股市、債市的表現,南華期貨權益與固收研究分析師高翔向記者分析稱,流動性是最主要的原因,在貨幣政策保持積極姿態的情況下,A股持續上漲,而債市由於之前對於寬鬆政策反覆計價,因此對於流動性層面的利多邊際脫敏,在7月初A股持續走高之際保持着高位震盪的姿態。此外,7月以來反內卷帶動大宗商品快速反彈,生育、學前教育等社會保障政策以及經營貸、消費貸貼息等需求端措施出臺,進一步推升風險偏好,同期債市結束此前窄幅震盪的局面,開啓了本輪下行。
星展中國高級投資策略師鄧志堅補充道,A股表現強勁,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即國內優質企業的盈利普遍重回升軌。以中證A500指數成分股爲例,今年一季度平均每股盈利環比增長32%,二季度環比增長10%,全年預期按年升15%。預計未來3年每股盈利的複合年化增長率達14%,高於美股標普500指數的12%,環球主要機構投資者對中國優質企業早已在去年開始增加部署。
總體來看,天風證券固收團隊指出,近期“股債蹺蹺板”效應更爲凸顯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資金利率“低位低波”,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債市的做多力量,偏緊的資金面難以對債市行情形成支撐;二是國內經濟運行穩中有進,貨幣政策聚焦多元目標,在流動性保持充裕的同時,政策端對於個別時點的資金面波動或存在一定的容忍度;三是增量政策提振市場風險偏好,債市情緒相對敏感,導致邊際利空更容易被放大,推動債市下跌。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人民銀行發佈的《2025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將“實施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改爲“落實落細”,同時強調“防範資金空轉”。業內人士分析稱,上述報告強化了短期內不降息的預期,對債市影響偏空,進一步加劇債市短期調整壓力。
“本輪債市回落主要受風險偏好影響,加之前期價格已處高位,債市本身具備調整需求。而連續調整之後,債市配置價值也在逐漸凸顯。一方面,保險產品預定利率和銀行存款利率均處於下行階段,此消彼長之下國債收益率回升意味着更高的性價比;另一方面,從中期來看,當前國內貨幣政策仍在寬鬆加碼週期,而最新公佈的經濟數據指向未來基本面仍有穩增長壓力,利率債的中期牛市不改。”高翔說。
在債市持續調整之際,政策層面的積極信號爲市場注入信心。爲支持國債做市,提高國債二級市場流動性,健全反映市場供求關係的國債收益率曲線,財政部決定於8月19日開展國債做市支持操作。
堅持均衡配置
在股強債弱的行情下,如何調整配置成爲投資者關心的問題。
高翔建議均衡配置,隨着債券利率的持續上行,可以適當增加配置。而權益資產方面,當前盤面指標指向市場有過熱傾向,不論是基差的持續回落還是指數期權PCR維持高位,都表明當下不是進場追擊的合適時點。對於倉位充足、已經充分享受到本輪中小盤推升收益的投資者,從配置的視角建議適當降低倉位;而對於本輪欠配又擔心踏空下一波的資金來說,建議將增加的倉位放在權重這一類本輪漲幅有限的指數中,以獲取更高的安全邊際。
銀葉投資方面指出,債券類資產從中長期角度,仍然具有平衡和穩定組合收益的重要價值。2024年資本市場對於經濟和通脹預期過度悲觀,彼時10年期國債收益率從年初2.5%下行至年末1.6%。而今年以來,政策當局重視並決心引導經濟走出通縮螺旋,7月以來多行業已陸續出臺針對性政策解決低價競爭問題,下半年通脹數據有望企穩回升,而當前國債收益率還處於絕對低位,短期面臨着大類資產價值重估的衝擊。從組合平衡配置的角度,仍然會保持一定的債券佔比,但權重上相比去年會增加權益資產的比重,降低債券類資產的佔比。
不過,在華源證券固收分析師廖志明看來,股市對債市的擾動是階段性的,債市走勢最終取決於經濟基本面,會緩慢與股市行情脫鉤。他認爲,未來看多債市有多方面原因:一是央行持續寬鬆,資金利率有望保持低位,債券正收益明顯;二是年內經濟下行壓力或加大;三是央行可能重啓國債買入;四是銀行負債成本有望持續下行,信貸需求偏弱;五是年內政府債券淨髮行高峰已過;六是理財規模有望進一步增長。
對於機構投資者而言,東方金誠研究發展部副總監瞿瑞指出,在現有的利率環境下,債市仍具備中長期配置價值,但需要降低收益預期,側重票息收益和波動管理。主要源於債券收益率下行的長期趨勢並未扭轉,當前只處於調整階段,基本面偏弱和寬鬆的貨幣政策基調仍對債市形成支撐。不過,在當前低利率環境下,期限利差較低,長短利率債交易較爲擁擠,導致債市波動加大,中長期投資者可逢高配置。
對於個人投資者來說,瞿瑞認爲,近期,由於市場風險偏好持續擡升,債市多頭情緒降溫,國債收益率不斷上行,導致理財、基金等機構贖回壓力有所加大,或引發贖回負反饋。因此,債市仍面臨進一步調整壓力,且波動性有所放大。對於配置盤來說,如果10年國債收益率繼續回升至1.8%上方,則具備配置價值;對於交易盤來說,當前債市波動加大,且處於調整階段,仍需保持謹慎,等待更明確的信號。
除了關注上漲空間外,站在資產配置角度,股債的平衡同樣至關重要。鄧志堅表示,全球成熟市場的專業投資者較爲認可60/40的股債配置策略,60%投股票,40%投債券。每個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不盡相同,所以建議大家獨立思考,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習慣作出獨立判斷。現在的市場情況之下,較爲穩妥的債券投資策略是先以成熟市場的投資級別債券爲主,然後再逐漸分散於亞洲的投資級別債券市場。
鄧志堅分析稱,環球經濟格局正在從自由貿易,轉向貿易保護主義和自給自足,新的世界秩序正處於轉折點,成熟市場的政治和經濟都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而且,全球主要國家均已開啓寬鬆貨幣政策,預期美聯儲於四季度重啓減息週期,這均對債券有利,股債混合的策略絕對是當下較爲穩妥的策略。今年前7個月,全球機構投資者投資債券的累積資金流入增長4.5%,全球股票則爲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