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太高別追?吳淡如嘆「主觀恐懼」恐錯過行情 籲用「底層邏輯」
吳淡如提醒「太高」往往只是主觀感覺,投資決策應建立在客觀數據與長期趨勢上。 聯合報系資料照/記者林俊良攝影
知名作家與理財節目主持人吳淡如近日在社羣平臺發文指出,許多投資人看到股市創新高時,常因主觀恐懼而錯過行情,甚至因盲信預測、逆勢操作導致重大虧損。她提醒,「太高」往往只是主觀感覺,投資決策應建立在客觀數據與長期趨勢上。
吳淡如在臉書中提到,別被「股市已經太高了」這種話騙了,因爲「太高了」這三個字,其實常常只是我們主觀的恐懼。根據歷史統計顯示,股市約有七成時間處於牛市,真正的熊市僅佔三成。她認爲,許多投資人一見指數創新高,就認爲「太高了吧,不能再買了!」,急於獲利了結或做空市場,但逆向投資不一定是對的,「高還有更高」、「低當然也還有更低」,過度憂慮反而可能錯失機會。
她舉例指出,今年十月有投資人因聽信財經網紅「九月通常會跌」的預測,判斷臺股在24,000點後將回檔而做空,結果股市續創新高,最終投資人在期權市場虧損1,650萬元,甚至宣佈退出投資市場。
吳淡如提醒投資人,常見的錯誤包括「盲信預言、不看數據」、「沒有風控,不懂停損」、「完全缺乏自己的判斷體系,孤注一擲」。她引用德國投資大師安德烈·科斯托蘭尼名言指出:「在股市上,任何事都有可能發生,甚至相反的事也會發生。」市場從來不聽誰的口號。
她分析,全球目前的經濟趨勢包括美國降息、先進國家政府還在刺激經濟成長、美元走弱,及通膨持續,錢變薄了。這些因素使資金流向新興市場。她強調,投資不該僅憑情緒判斷,而應觀察利率、匯率與資金流向等基本面。
吳淡如建議,一般投資人若尚未建立完整的交易與分析能力,最穩健的作法是長期佈局指數型ETF,利用時間與複利達成財富累積。她並以房市爲例指出,長年來市場上不斷有人認爲「房價太高一定會跌」,但實際上價格鮮少如預期下修,提醒投資者應迴歸供需、利率與通膨等「底層邏輯」來看待投資,千萬不要只碰運氣。
※免責聲明:本文僅爲個人觀點與紀錄,而非建議。投資人申購前需自行評估風險,詳閱公開說明書,自負盈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