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化、多樣化、精品化:重大主題報道的視頻化表達路徑 | “大衆”新媒體大平臺上線一週年④
作者:馬海燕 馬玉峰
來源:《全媒體探索》2025年1月號
導讀
2024年2月,經過廣泛調研和反覆研討,大衆報業集團確立了“先立後融”的內部融合總體思路,採用“升級大衆日報客戶端,融合海報新聞、齊魯壹點等其他客戶端”的方式,全新上線“大衆”新媒體大平臺,作爲集團在移動互聯網上的主力艦、主平臺。
上線一年來,“大衆”新媒體大平臺建立適應全媒體生產傳播的運行管理機制,創新黨媒客戶端運營理念,重塑新聞精品生產策劃方法流程,構建“流量和效果說話”考覈及評價機制,推出一系列更具市場競爭力的行業性垂直平臺,夯實以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爲驅動的技術底座,推動主力軍全面挺進了主戰場,在全媒體生產傳播領域取得新成果。
《全媒體探索》從多個維度剖析“大衆”新媒體大平臺上線運營一年來的實踐探索,爲主流媒體的系統性變革之路提供案例借鑑。
重大主題報道是媒體對具有重要社會意義、影響深遠、關注廣泛的主題進行的深刻報道。一般而言,此類報道大多是各媒體同題競技,要出新出彩、有厚度有深度,考驗的是媒體的策劃力、創新力與呈現力。
大衆新聞大衆視頻一直圍繞故事化、多樣化、精品化做好主題報道文章,視頻產品《“我們收到了總書記的祝福”》等獲中宣部通報表揚,《聾啞媽媽笑了》等被中國記協選用,《何以爲仁》等被全網廣泛轉載,《尼山有什麼》微博觀看量破100萬,《機器人山東造》視頻號播放量10萬+……一路走來,一路突擊。
說“能聽懂”的話:主題報道故事化
議題設置是重大主題報道的關鍵環節。除了“上接天線”提高政治站位,也要“下接地氣”精於微觀。在這個過程中,說“能聽懂”的話尤爲重要。
27年走出“通天郵路”的宋現生、“搶救”記憶的林宇輝、駐村兩年與村民親如一家的李家琦、一對擺攤賣炸串的聾啞夫婦……你能從他們的故事裡讀出什麼?能從文字描述中共情多少?
58歲的宋現生是大衆新聞大衆視頻“這就是山東人”系列策劃的主角之一,他是中國郵政集團的一名山路投遞員。27年前他被分配到泰安市唯一的泰山郵路上,27年來上下泰山8500多次,揹着三四十公斤的郵包走過了10970萬級臺階。2020年,宋現生榮獲全國勞動模範,成爲大家口中的“泰山鴻雁”。
大多數人在看到這段文字時,內心並不會泛起太大的漣漪。但是,在視頻裡、在真實記錄的影像裡,可以看到宋現生揹着沉重的郵包小步幅攀爬在滿是冰面的臺階上,聽到防滑鞋套打在臺階的冰面上嗒嗒作響。我們聽他講述自己的故事,新聞報道里關於他的文字描述變成了親眼所見的場景,一幀幀在眼前閃過。
要讓主題報道更加鮮活生動、入腦入心,僅靠乾巴巴的道理遠遠不夠。唯有深入基層、貼近羣衆,用心傾聽他們的聲音,用筆記錄他們的生活,將共情融入報道的每一個細節,才能真正打動人心。
在濟南大學城夜市街,記者偶遇了一對擺攤賣炸串的聾啞夫婦,他們雖然生活遭遇苦難卻依然堅強樂觀。記者用三天時間蹲點記錄,視頻中以第一人稱講述,一個堅強的母親形象躍然眼前。聾啞媽媽周春苗哭了,標題卻是《聾啞媽媽笑了》,在苦難中掙扎向前的對抗感更強烈了。視頻播出後,全網點擊量過百萬,並被中國記協《我的代表作》欄目選中,“中國記協”微信公衆號《我在現場》欄目也編髮了記者報道背後的故事。
這是共情的力量,是主題報道故事化的力量。
泰山十八盤處曾有“一根扁擔挑兩頭”的泰山“挑山工”,他們一鼓作氣拾級而上,直至泰山之巔。202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再次強調“我們都是奮鬥者”。怎樣講好新時代泰山“挑山工”的故事、講好奮鬥者的故事?大衆新聞大衆視頻的答案是讓主題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情感化、情感共鳴化。用影像記錄鮮活的奮鬥者,他們的每一次哈哈大笑、每一次低聲嘆息、每一次默默流淚,都是最直觀的紀實文學。
說“有意思”的話:主題報道多樣化
新的傳播形勢下,主流媒體更應該順應互聯網傳播規律,堅持“內容爲王”的同時注重形式、技術和手段的創新,讓主題報道“有意思”、提高可看性,進而增強報道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有意思”可以和“巧思”畫等號。2024年4月,“行走先行區 看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主題採訪活動啓動,旨在展現山東16市的新質生產力發展成果。新質生產力在視頻中如何展現?大家對新質生產力認識有些模糊——知道不能啥都往裡裝,卻也真不知道能裝啥。既然大家都有疑問,那就從疑問出發去做,《問號裡的新質生產力》系列視頻誕生了。該系列視頻以問號做片頭,在短短半分鐘時間裡爲受衆揭開山東綠色高質量發展的謎底:《問號裡的新質生產力|“捕碳賣氮”能生金?》《問號裡的新質生產力|“腫瘤”是怎麼實現價值飛昇的?》……該系列視頻生動有趣、內容充實,被國內多家主流媒體廣泛轉載。
“有意思”必須真的有意思。《打開教科書看尼山》系列、《尼山有什麼》系列、《來刷孔子朋友圈》系列……圍繞第十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大衆視頻在預熱階段和論壇期間策劃了AI、動漫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一系列作品,百花齊放。例如,《尼山有什麼》巧用漫畫和AI工具,讓漫畫孔子“對話”記者,打造了可看性極強的視頻產品。該系列產品多次登榜微博熱搜,其中《尼山有什麼|悠閒雅緻的山水之秀》微博觀看量近百萬。
聚焦“微劇情+沉浸式”,“追劇式”Vlog被應用到了主題報道中。第五屆跨國公司領導人青島峰會期間,《峰會Vlog|這條採訪通道,與“霸道”總裁面對面》以“清奇”的畫風“出圈”,主題明確、特色鮮明,有效傳播了“通道故事”。
“有意思”可以變個花樣。從AI節氣系列到《當孔子遇見亞里士多德》再到《七夕節:Marry姐的乞巧派對》,“大衆”新媒體大平臺創新運用AI工具,有效提升了主題報道的表現力。當然,形式上變個花樣不是爲變而變,而是摸着石頭過河,摸索出更多的主題報道傳播路徑。在“過河”中,“大衆”新媒體大平臺各工作室聯合起來,開始向大型直播突擊。
2024年8月2日起,每週五上午10點,由視頻工作室與重點報道工作室聯合主導,定時推出《“達”開眼界·大國重器》系列直播節目。《盾構機,山東造》《耕海一號,海洋牧場新模式》《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平臺,探路數字領航》……系列作品展現了山東製造的全新智慧和硬核實力。2024年七夕節當天推出兩地聯動特別直播《直播|愛的相約特別直播——何止七夕·還要朝夕》,以直播形式展現了山東省內移風易俗、倡導美德新風的典型案例。9月1日開海當天,《直播|千帆競發!山東開海現場直擊》火爆全網。
說“有力度”的話:主題報道精品化
作爲黨的重要輿論宣傳陣地,主流媒體必須充分發揮其權威性、專業性和公信力。新聞報道的力度和深度,是權威性、專業性和公信力的重要來源之一。
2024年5月開始,大衆新聞的精兵強將撲在了一件事情上——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調研行。記者就縣域經濟發展問題對話縣委書記,以小切口呈現大主題,提升了觀點高度。從壽光到龍口,從肥城到東港,從前期踩點準備到最後成稿,工作室的同事們傾注全力,打造出融媒訪談欄目《對話縣委書記》,端內點擊量在同期作品中名列前茅。
除了故事化和多樣化的“巧”,做好“重”更是主題報道的重中之重。針對重大節點、重大活動推出立意高、品質高、分量重的精品,是主流媒體的責任擔當。大衆視頻以貼近性全景視角做好政論報道,策劃推出了《山東政視》視頻欄目。山東省重點項目和鄉村振興現場推進會、山東中醫藥文化旅遊體驗周、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重大事件、重大活動中,精品從不缺席。2024年尼山世界文明論壇期間,《山東政視》推出《文明之光照耀尼山》《中英雙語版|何以爲仁》,被各大主流媒體轉載,廣受好評。
不止尼山論壇,大衆新聞在每一場活動、每一次重要事件中都會推出重磅精品。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大衆新聞創作的《提案建議煉成記》系列視頻獲中宣部閱評。3月4日,微信公衆號“傳媒瞭望”推文聚焦媒體兩會報道,《提案建議煉成記》系列報道被點贊。會議期間,《開放自信的山東,聞名不如見面》火爆全網。圍繞山東省第十二屆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大衆新聞第一時間推出綜合視頻報道《可感可及!一場發佈會透出的改革決心》、政論片《“排頭兵”,這樣“闖”!》,從全景視角深入解讀會議精神。一系列具有廣泛社會影響力的主題視頻產品,讓黨的聲音傳得更廣、更遠。
(馬海燕:“大衆”新媒體大平臺大衆視頻工作室首席記者;馬玉峰:大衆日報攝影部主任,“大衆”新媒體大平臺大衆視頻工作室主任)
本文刊於《全媒體探索》2025年1月號,原標題爲《重大主題報道視頻化表達路徑探析——以大衆新聞大衆視頻爲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