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大學:打造精品化特色化辦學新範式

來源:科技日報

“近年來,我國涌現了一批新型研究型大學。希望我們的發展模式與辦學機制,能夠爲它們提供一定的參考借鑑。”近日,在上海科技大學(以下簡稱“上科大”)人字樓會議室裡,上科大大道書院院長、iHuman研究所執行所長劉志傑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上科大誕生於2013年,由上海市人民政府與中國科學院共建而成,建校之初便肩負着教育綜合改革和科技體制創新試驗田的重任。這所定位爲小規模、高水平、國際化的研究型、創新型大學,既着眼原始創新,又承擔國家級任務,致力於爲區域打造一個與人才需求、產業佈局和技術需求相匹配的科教產教融合創新平臺。

首屆本科生在校完成學業取得博士學位,完成本—碩—博學位人才培養全過程;科研成果頻登國際頂級期刊……10多年來,上科大實現了諸多“從0到1”的突破,躋身最年輕的“雙一流”建設高校,成爲上海原始創新與產業創新的又一重要策源地。

優化學科佈局

“學科交叉融合是上科大的辦學特色。”上科大科技發展處處長王絳介紹,學校並不追求“大而全”,而是力求做強做精、做出特色。從辦學規模來看,上科大並不算“大”。2013年,學校招收了首屆研究生296人。經過10多年的發展,如今在校的所有年級本科生、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共6568人。

上科大始終瞄準基礎研究前沿領域發力,在光子科學、人工智能、生物醫藥、能源科學等重大創新領域積極佈局。目前,學校已形成了物質科學、生命科學、信息科學等優勢學科羣,建立了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大科學中心、2060研究院及上海臨牀研究中心等。

上科大始終秉持重視基礎研究、推動學科交叉的傳統,這一點在人才培養方面也得到了充分體現,學校構建了寬口徑、厚基礎的人才培養模式,強調將通識教育、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進行有機融合。在教學機構設置方面,上科大不設系,僅設置了學院,例如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包含了物理學、化學、材料學等不同專業。這種模式能更好地促進學科間的交叉。

“目前,學校63%的課程採用基於研究的教學模式,82%的本科生在大三前就進入實驗室參與科研,平均每週科研實踐時間超過6小時。60%的研究生參與了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相關的科研項目。”上科大常務副校長印傑表示。

做強師資隊伍

人才培養的關鍵是建設一支高水平、國際化、成長型的師資隊伍。上科大300多位常任教授平均年齡約40歲,其中約三分之一入選國家或上海市各類高層次人才項目。

“在這裡,教師和科研人員不用花時間琢磨職稱評定,只管腳踏實地教學、研究。”劉志傑介紹,上科大已建立起獨有的聘任、考覈和晉升制度,在人才考覈上始終堅持“重品行、重育人、重學問、重能力、重公認”這五條標準。

學校借鑑國際一流大學的經驗做法,結合中國高校實際情況,全面實行常任教授制。“這一制度注重人才培養質量,不唯‘帽子’、不唯名氣,打破論資排輩。”上科大iHuman研究所研究員、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助理教授程建軍深有感觸。

2015年,程建軍給iHuman研究所發送了申請加入的郵件。“雖然當時他發表的研究論文沒有達到上科大預聘助理教授的要求,但我們更看重他的研究能力和潛力。”劉志傑說。

順利加入上科大的程建軍在這裡陸續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他率領的課題組與中國科學院汪勝課題組合作在《科學》等期刊發表了重磅論文。他們合作發現的具有抗精神分裂症作用的先導化合物,已於2021年12月獨家授權給上海醫藥集團進行後續研發,授權合同總金額達1億元。去年底,該藥已獲批進入臨牀試驗。

上科大的制度設計與培養體系旨在契合並服務人才的發展需求,助人才充分施展才華、釋放潛力。2022年7月,程建軍通過學校聘任評估,正式晉升爲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和iHuman研究所雙聘的常任軌助理教授。

深化科教融合

“科教融合是上科大的辦學基礎和核心特色之一。”印傑說。學校與中國科學院各研究所積極開展合作,合作內容涵蓋專家互聘、學生共育、科研資源共享、大科學裝置共建、重大課題聯合攻關等多個方面。

學校還與高科技龍頭企業深入開展產學研合作,共建多個聯合實驗室,培養高水平學術型碩士和博士研究生。

“通過聯合實驗室模式開展的產學聯合培養,能夠促進高校人才培養供給側和企業創新需求側結構要素的全方位融合。學生畢業之後進入企業,將成爲研發骨幹,甚至擔任研發機構負責人乃至企業負責人,暢通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與創新鏈。”中國科學院院士、上科大校長封東來表示。

上科大高度重視科技成果轉化,構建了學院加機構組成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目前,學校20.3%的專利已實現轉化,3個專利轉化項目已獲得中國和美國臨牀批件。2018年至2022年,上科大連續5年位居全國高校專利許可合同金額榜單前列。

同時,學校還充分發揮區位優勢,深度參與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與張江、臨港和廣州實驗室深度合作,聯合開展科技攻關、培養創新團隊和科技人才。圍繞國家大科學設施的建設任務,學校組建了一支以頂尖科學家爲引領、學校青年教授和科研人員爲主體的創新團隊。學校主動承擔的“十四五”規劃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硬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也取得了階段性重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