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文物南遷紀念展北京登場 兩岸攜手再現國寶漂泊歷程

故宮文物南遷紀念展北京登場,兩岸攜手再現國寶漂泊歷程。(照片由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提供)

故宮文物南遷紀念展北京登場,兩岸攜手再現國寶漂泊歷程。(照片由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提供)

由沈春池文教基金會與北京故宮博物院共同主辦的《故宮文物南遷紀念展》,9月30日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盛大開幕。這是兩岸首度聯手策劃,以完整史料與典藏文物,系統性梳理國寶在戰火中南遷、最終落腳臺灣的艱辛歷程,並以文化交流的方式再現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開幕式現場雲集兩岸文化界、學界重量級人士,也邀請多位與南遷史深具淵源的重要嘉賓出席,包括當年押運文物先驅莊尚嚴之子莊靈、國立故宮博物院前院長馮明珠,以及曾參與「重走文物南遷路」考察的朱惠良、井迎瑞、陸仲雁等人。衆人齊聚一堂,共同見證兩岸文化合作的新篇章。

展覽內容聚焦於故宮文物在動盪年代的遷徙軌跡。沈春池文教基金會特別規劃「文物遷臺」專區,運用口述歷史影音、珍貴史料與實物展示,重現國寶自故宮南遷後,在霧峰北溝沉潛保存,再至臺北外雙溪落腳建制的完整過程。展區同時呈現押運國寶的三位先賢——莊尚嚴、那志良、索予明的生平與收藏故事,讓觀衆得以從個人記憶與史料細節中,體會國寶守護的艱辛與價值。

在籌備過程中,基金會廣泛訪問了親歷南遷的前輩及研究學者,確保展覽內容真實可信。秘書長石靜文致詞指出,基金會長年致力於兩岸文化交流,近年更透過口述歷史影像、檔案整理與數位化工程,保存時代親歷者的生命故事。她強調:「唯有忠實記錄,才能讓珍貴的歷史被留存,讓未來有根可循。」

此次紀念展不僅再現文物漂泊與守護的歷程,也象徵兩岸在文化記憶上的共鳴。藉由攜手合作,展覽爲跨越海峽的文化交流搭建新橋樑,讓歷史不再只是記錄,更成爲當代與未來的連結。

【故宮文物南遷小檔案】

◎1933年起運:爲避免戰火波及,故宮博物院將文物自北京運往上海、西安、貴陽等地分散保存。

◎1949年赴臺:國共內戰期間,部分精選文物運至臺灣,先存放於臺中霧峰北溝。

◎1965年定址:國立故宮博物院於臺北外雙溪正式落成,南遷文物成爲今日館藏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