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具有特色和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訪全國人大代表、海南省省長劉小明

來源:經濟日報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並對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提出明確要求。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作出具體安排,爲我們進一步明晰了產業發展方向。”全國人大代表、海南省省長劉小明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去年12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聽取海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彙報並發表重要講話,強調“着力構建具有海南特色和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海南自由貿易港封關運作、擴大開放之年。海南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切囑託,堅定不移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充分發揮“三度一色”自然稟賦及自貿港政策制度優勢,加快打造新質生產力重要實踐地,不斷提升重點產業能級,爲海南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堅實的產業底座。

劉小明代表說,近年來,海南突出以新質生產力賦能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未來產業加快培育。2024年,海南全省接待遊客和遊客總花費分別增長8%和12.5%,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增長7%,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8%,新增臨空經濟和洋浦石化新材料先進製造業千億元級、現代金融五百億元級、熱帶食品加工和油氣勘探服務百億元級產業集羣,四大主導產業佔經濟總量的比重提高4個百分點。新興產業積厚成勢,南繁種業產值突破180億元、增長47.8%,海洋生產總值增長10.4%,全國首個商業航天發射場首發成功,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營收增長8%,清潔能源裝機比重達83.6%,新質生產力的加快培育爲產業發展積蓄更多新動能。

“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是海南自由貿易港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支撐。”劉小明代表介紹,一是以實體經濟爲基礎支撐,做優做強主導產業。海南將堅持實體經濟優先,進一步放大“特”的優勢,延長“產”的鏈條,讓旅遊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熱帶特色高效農業四大主導產業這一樹幹更加粗壯。圍繞國際旅遊消費中心建設,加快推動旅遊業與文化、體育、康養等融合發展,豐富具有海南印記的旅遊特色產品供給,促進旅遊業開放合作,打造國際時尚消費引領地、世界多元文化體驗地、世界一流旅遊目的地。用足用好自貿港政策,做優做強生產性服務業,提檔升級生活性服務業,做好高端購物、教育、醫療“三篇消費迴流文章”,推動服務業提質增效。聚焦高端裝備製造、生物醫藥等重點產業鏈條,引增量、優存量,下大力氣引進一批標誌性、引領性產業項目,鼓勵支持有潛力的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壯大,儘快形成產業規模效應。依託現代農業產業園、產業集羣、產業強鎮,加大熱帶優異果蔬引進培育力度,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加快漁業“往岸上走、往深海走、往休閒漁業走”轉型,讓熱帶特色高效農業既特色又高效。

二是以科技創新爲核心引擎,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海南將聚焦“五向圖強”,以新質生產力的加快培育催生更多新產業、新業態,推動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爲產業成果。聚焦國家所需、海南所能,主動對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着力打造多層級科技創新體系,加強國際交流合作,打造科技開放合作、科技創新和科技體制改革高地。聚焦種業、深海、商業航天等新領域新賽道,加大核心技術攻關力度,大力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企業,發展壯大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集羣,在細分賽道中搶佔一席之地,實現彎道超車、變道超車,爲新質生產力發展壯大提供更多產業載體。聚焦建設人才薈萃之島、技術創新之島,堅持人才“引育用”並重,強化經營主體在科技創新中的作用,打造以企業爲主體、產業鏈需求爲導向、科技創新爲支撐的產學研一體化創新聯合體。

三是以園區平臺爲重要載體,加快推動產業集聚成勢。持續提升園區帶動能力,努力將園區打造成培育產業的“肥田沃土”,爲着力構建具有海南特色和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更有力支撐。一方面,大力提升園區平臺功能。創新園區投融資體制,支持和鼓勵園區創建重點產業集羣。同時,加強重大項目引進、龍頭企業培育和產業鏈上下游配套協作,促進園區之間合理分工、錯位發展、協同發力。另一方面,大力推動平臺開放合作。國際方面,用足用好博鰲亞洲論壇、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等各類開放平臺,加強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自由貿易園區的交流合作和功能對接,加快推進瓊港經濟合作示範區以及中新(海南)綠色低碳發展示範項目落地。國內方面,加強同粵港澳大灣區聯動發展,深化同長江經濟帶、長三角等區域合作,加快推進湘瓊、粵瓊、浙瓊、瓊港、深儋合作產業園建設,在互利共贏中實現共同發展。 (經濟日報記者 王 偉 潘世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