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提3建議 聚焦AI無人載具

工研院第14屆院士會議邀請多位重量級代表提出建言,院士認爲AI無人載具是臺灣應發揮既有優勢不可錯過的產業浪潮,應持三大策略全速前進。圖/工研院提供

AI無人載具市場需求持續上升,工研院舉辦第14屆院士會議,聚焦臺灣如何深耕AI無人載具產業。出席院士包括施振榮主席、林耕華、林本堅、史欽泰、王康隆、張有德、楊育民、楊振通、劉德音、林憲銘、蕭慈飛、海英俊、李謀偉、劉克振、吳明賢、陳適安、童子賢、米玉傑、餘俊彥、蔡長海、羅唯仁、倪衍玄。工研院董事長吳政忠、院長劉文雄亦出席與會。

本屆主題爲「佈局臺灣AI無人載具生態系」,針對全球AI無人載具的定位與產業化策略,工研院院士提出三大建議:第一,推動AI無人載具應聚焦的領域、關鍵技術與系統。

建議工研院針對無人機、服務型機器人、水下載具等進行國際市場調查,並延伸至智慧製造、醫療照護、巡檢等應用,鎖定控制系統設計與整合,加速商業化發展,並由工研院橫向主導,投入材料、投入材料、設備及跨領域的介接。

第二,應佈局臺灣AI無人載具創新生態系統的策略方向,應建立跨部會的國家級計劃,例如以十年爲期,規劃短中長期發展藍圖,制訂AI、通訊等國家標準。AI代理人導入後,可提升農場、醫院、工廠的智慧化效率。臺灣在供應鏈具傳統優勢,應進一步延伸至系統整合與規格制定,並透過國家主權基金進行投資或收購國外公司,提升全球影響力。

第三,發展AI無人載具的人才、教育與基礎建設。推動全齡教育與訓練,利並應用AI強化相關技術人才的培育,達到賦能與人才效率提升。同時,評估產業與AI發展所需的算力,與提供長期穩定多元韌性的電力,並檢視國內再生能源的策略等。院士並強調,工研院應成立專責團隊,協助隱形冠軍轉型,並帶頭串聯大學與企業,共同建立AI資料庫與研發平臺,推動技術落地並走向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