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對浮躁的智駕說“不”

【導語:2025年被業內人士認爲是“智駕元年”。智駕安全問題在汽車行業受關注度越來越高。在智駕技術不斷下沉的情況下,國內出現了多起和智駕相關的交通事故,而隨之出現的相關責任事故的認定,更是引發了社會的關注。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作爲主管部門的工信部及時出手,擰緊智駕“安全閥”。】

撰文|張大川、編輯|禾 子

4月16日,工信部官網上發佈的《裝備工業一司召開智能網聯汽車產品准入及軟件在線升級管理工作推進會》的公告,在國內汽車行業一石激起千層浪。該通知明確系統功能邊界和安全響應措施,不得進行誇大和虛假宣傳,嚴格履行告知義務,切實擔負起生產一致性和質量安全主體責任,切實提升智能網聯汽車產品安全水平。

寥寥幾行字爲智駕在國內下一階段的發展定了調。隨後,一份所謂的有關會議信息的微信聊天截圖更是在網絡上被瘋狂轉發,引發了社會的高度關注,該截圖提到,國內19家車企和華爲成爲了工信部調研的重點,並對智駕相關的領域做出了比較細的要求。這份微信截圖內容的真假一時難以判斷,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工信部即將出重拳出手整頓國內智駕市場。

車企要進行源頭管控

相比於去約束用戶的駕駛行爲,對車企進行源頭管控能夠起到綱舉目張的作用。所以,工信部這次對智駕的監管,着力點就在於車企。

宣傳口徑收緊。在宣傳智駕的過程中,很多車企難免會有誇大的嫌疑,容易讓消費者誤認爲很多新車型已經具備了完全自動駕駛的能力。但事實上,L4級自動駕駛,也就是真正意義上的自動駕駛離開我們依然還很遙遠。根據新規,今後廠家將不得再使用“自動”、“自主”、“智駕”、“高階智駕”等詞彙來對自己的車輛智駕功能進行宣傳。只有等車輛真正具備自動駕駛能力且得到相關監管認可之後,我們才能聽到某某車型具備了自動駕駛功能。

OTA也成爲重要審查的領域。OTA如果是用來解鎖一些新功能,那麼無可厚非,多多益善,但有些廠家會不會藉着OTA的便利,讓新車在軟件問題還沒有徹底解決的情況下“帶病“上市?按照工信部的要求,諸如降低頻繁OTA升級並做好版本風險管理,緊急OTA走整車召回流程,都是爲了最大程度抑制車企爲了趕時間來推動新車上市的衝動。當下,智駕面臨長尾工況的情況不可避免,而很多車企會通過後期的OTA來修復這些問題。在這種情況下,進一步收緊OTA的流程,來推動企業儘可能在研發階段把軟件做得更加完善,也能夠提升用戶的行車安全。

此外,新規還要求車企不允許以各種名義進行”公測“。哪怕只有千人蔘與的測試,也需要和其他車型一樣進行公告流程。對於車企來說,這會是一個不小的影響。因爲任何模擬數據和廠家的測試數據,都無法取代海量用戶在實際道路上的測試數據對於自動駕駛模型的作用。如何更高效且安全地開啓測試流程,以質量更高的數據來支持自動駕駛算法的迭代優化,也許會成爲一件讓車企撓頭的事情。

用戶用車也將受限

車企之外,用戶在未來使用智駕過程中也將受到一定的限制。

駕駛員全程不能脫離。根據網傳的會議記要,今後車企不允許使用“脫手“和”脫眼“這些字眼來進行宣傳,並且對脫手超過60秒需要給出合理的解釋,以此來強化對駕駛員的監測要求。這點在國外其實已經有理可循。特斯拉在FSD公測過程中,就在車內佈置了攝像頭,防止駕駛員利用FSD的功能在車內 “睡覺 “或者進行其他娛樂活動。一旦被攝像頭探知,特斯拉將直接取消用戶體驗FSD功能的機會。

遠程遙控功能也將無法使用。“代客泊車”和“一鍵召喚”這些功能未來將不能再進行申報。在使用這些功能時,萬一相關係統出現故障,考慮到當時車上沒有駕駛員,非常容易出現事故。而如果車上有駕駛員,那麼在遇到各種緊急情況時,駕駛員都可以進行緊急制動,避免事態惡化。

新規影響不容小覷

2025年,國內主流車企今年開始發起浩浩蕩蕩的智駕平權之後,智駕門檻越來越低,國內上市的新車已然有了智駕功能全面普及的態勢。在這種情況下,工信部對車企進行嚴格要求,無疑是必須的。

之前國內不少車企,特別是一些新勢力車企,把智駕作爲自己最大的賣點進行宣傳。在國家出臺相關的要求之後,今後在智駕方面的宣傳口徑以及一些功能的推送上都需要更加謹慎和小心。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對於大部分外資車企來說或許是一個好消息。技術上落後於國內同行的外資車企,在智駕方面的宣傳都是比較保守的。如何去適應相關新規對企業宣傳帶來的影響,這是各家自主品牌面臨的難題。

除了人生安全外,其實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智駕相關事故出現之後,在責任認定上比較困難,甚至會存在不小的爭議。以上個月一輛小米SU7(參數丨圖片)發生交通事故導致三人死亡的案例爲例,調查結果尚未公佈,但業內普遍認爲這是車輛未能及時識別到車輛前方的障礙物導致的比較嚴重的碰撞事故,並且引發着火。從消費者角度來看,他們很自然會把問題聯繫到是廠家設計的智駕系統存在缺陷。但從廠家的角度來看,由於已經在說明書中說明乘客需要對車輛的行駛狀態負責,這在很大程度上是駕駛員未能及時對駕駛進行接管所導致的結果。對於監管部門來說,相關的案例非常棘手。如果在智駕的使用上不加以管控,今後除了對車內的駕乘人員風險很大外,甚至周遭的行人以及行駛中的車輛也會因此面臨着不安全感。

點評

工信部出手,對國內如今如火如荼的智駕擰緊 “安全閥”非常有必要,對國內智駕領域進行規範,減少智駕交通事故的發生。希望工信部這次出手,能夠讓國內的車企少一分浮躁,更加沉下心來來做智駕,讓智駕技術爲中國車企在全球舞臺上的競爭築起一條難以逾越的技術護城河。

(本文系《禾顏閱車》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