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只靠撒幣難挽救生育低迷的現象
少子化止跌計劃出爐!(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行政院繼推動婚育住宅政策後,9月再爲育兒祭出催生新政,除持續推動此前已實施的人工生殖、凍卵補助、首期孕、假期彈性應對養等措施,新推動者包括:簡化各種不同保險生育給付,調整中央統一每一胎兒補助10萬元,同時與地方既有的補助兼容,及推動不孕症試管嬰兒補助3.0與醫療性生育保存補助等「好孕」三大方案,希望讓新生嬰兒人數止跌回升。
臺灣1960年代起隨着經濟起飛,家庭勇於「增產」報國,至1990年代中,每年新生嬰兒至少維持30萬人。之後逐年下降,2008年新生嬰兒首度跌破20萬人,迄今仍持續下降,今年恐將不到12萬人,創下有史以來最低出生人數紀錄。據內政部最新戶口統計資料,至今年7月底,臺灣的人口總數爲23,337,936人,較去年同期總數減少71,387人,且人口減少數量佔比頗高,即使與許多先進國家相比,亦屬少有的現象。
再從內政部最新戶口數據觀察,截至今年7月底,65歲以上老年人口超過458萬人以上,佔總人口的比重19.64%,預估今年將突破20%達到「超高齡」社會的門檻,其增速高於許多先進國家。相對來說,14歲以下幼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僅有11.62%,其中新生嬰兒佔比不及0.50%,其增速也明顯低於許多先進國家。
由此可見,近年來臺灣人口結構正出現快速、畸形的劇變。儘管過去數年來,政府爲救生育率不斷加碼,包括:上調育兒津貼、增加人工生殖補助、擴建托育場所,甚至擱置排富條款等,仍無功而返,迄今連跌八年,目前生育率降至不及1人的超低水準。此意味政府所提供的經濟誘因,並非鼓勵生育的充分條件,只是維持生育的必要條件。
換言之,政府在促進生育政策規劃上涉及的議題,並非僅有經濟層面的思維,須將其涉及至教育、就業、住宅等社會層面的考量。目前政府開始調整生育政策,除利用各種社交活動,協助年輕族羣增加異性交流機會,進而結婚外,將會透過「撒幣」從婚後的「生」,更進一步延伸到幼嬰的「育」、職場的「安」、生活之「居」,以解決年輕族羣的生育問題。
上述調整值得肯定,然而促進生育政策上,還必須轉換過度迷信「撒幣」觀念與態度,且事不宜遲,否則觀念拖久了、態度僵化了,只會積重難返。亦即政府從2010年起,將「少子女化」列爲「國安問題」、可能動搖「國本」的議題,開始實施各種催生措施,甚至規劃「0~6歲國家養育」政策後,迄今少子女化問題纏繞臺灣仍超過15年,持續動搖着「國本」。
比較歐美先進國家在促進生育政策上可發現,雖不少國家面對着「少子女化」問題,但透過多元管道搶救,已逐漸呈現成果。相對的,臺灣處理少子女化危機,似乎診斷失準、拿錯藥方,從中央到地方,每年編列頗爲可觀催生經費,包括:人工生殖補助、托育津貼、育兒津貼及私託業者「準公共化」補助等,皆是指望透過「撒幣」政策,發好發滿,其結果卻是易放難收、事倍功半。
從各國促進生育政策的經驗來看,「撒幣」政策對催生幫助並不大。具體要如何推動,此前中研院公佈的人口白皮書有提出建言,包括:平等分工的家務、落實友善職場的彈性工時、提供充足的照顧假期等,讓女性不再「獨自」肩負養兒育女的重擔,藉此能在職場兼顧母職過程中減輕負荷,始爲促進生育根本之計。